《郵報,密戰》 談我的報社情懷(楊艾俐)

楊艾俐 / 資深媒體人,天下雜誌顧問、汕頭大學教授 2018/03/26 13:42 點閱 22567 次
女主角在眾多男性董事、社長、總編輯環繞時,抖著手決定要刊登五角大廈文件後說:「我要去睡覺了。」十足表現新聞人的瀟灑。(photo by 網路截圖)
女主角在眾多男性董事、社長、總編輯環繞時,抖著手決定要刊登五角大廈文件後說:「我要去睡覺了。」十足表現新聞人的瀟灑。(photo by 網路截圖)

電影《郵報,密戰》根據1971年《華盛頓郵報》揭露美國國防部關於越戰的機密文件「五角大廈文件」,是一份從杜魯門總統到尼克森期間的調查文件,載明美國明知越戰不可能得勝,卻為了不願冒失敗之名,不斷派遣美國子弟上戰場。

從地方小報變全國大報

此事件突顯政府主張的保密與媒體報導的衝突,因最先取得這些文件的《紐約時報》被聯邦法官發布臨時禁止報導,《華盛頓郵報》須和時間賽跑,趕在《紐約時報》之前揭露。

《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梅莉史翠普飾演),是美國第一位女性主要報紙發行人,報社總編輯班布萊德利(湯姆漢克斯飾演)則冒著極大風險,包括報社聲譽、朋友情分,乃至坐監,讓長久以來埋藏在黑暗深處的真相重見光明,也使《華盛頓郵報》從地方小報變成全國大報,與《紐約時報》相抗衡。

後來的水門事件也是由《華盛頓郵報》挖出內幕,更加添華郵的威信,不單如此,新聞科系在美國大為吃香,年輕人爭相學新聞,熱衷做記者。

最好的媒體訓練所

記者確實是迷人的行業,我在報社做了4年記者,那是我在新聞界的第一份工作,終生難忘。在電影《郵報,密戰》之中,記者每天周而复始,不斷求證、挖內幕,與對手競爭,真是辛勞萬分,但這就是辦報的專業所在。

報紙記者是其他媒體的最好訓練,電視、網絡、雜誌記者都應該經過報紙訓練。我個人就得力於那4年的報紙訓練,讓我在寫專題深度報導時,更能掌握新聞脈動及社會動態。

電影很多鏡頭讓我難忘,例如印務主管按下了「Start」案件,然後刷刷刷,高速輪轉開始印報。整個大樓都在震動,看到第一份飄著濃濃油墨香的報紙出來,令人醉心。接著是一份份堆疊整齊的報紙,外面的卡車則等待著將他們運往訂戶手上,一環環分秒必爭,一幕幕驚心動魄。

新聞人的價值觀

一般主流報紙具普世價值觀,如公平正義,扶弱濟貧,不與權勢妥協。電影中的華盛頓郵報正是此中代表,所以當最高法院做出可以刊登五角大廈文件,並且宣告「媒體應該為被治理者(the governed)服務,而非治理者(the governors)」,全編輯部歡聲雷動,我也彷彿分享了他們的興奮。

又如發行人葛蘭姆在華郵股票上市時,雖然銀行家質疑她的開闢盈餘的能力,但是她說,上市目的是希望能有資金,請到更多優秀記者,從而提升品質,帶動營運,創造利潤,在當前媒體只能降低成本,減僱記者之際,這是多久未聽到的言論。

另外,她在眾多男性董事、社長、總編輯環繞時,抖著手決定要刊登五角大廈文件後說:「我要去睡覺了。」十足表現新聞人的瀟灑。

報紙並非明日黃花

可惜這部電影沒有得任何主要奧斯卡獎項(只有提名)。以媒體人來看,這部電影不無缺點,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缺點是,男女主角比起真人都太美,太帥、太斯文,缺乏郵報發行人及總編輯的霸氣。

電影也倉促開拍及完成,根據資料,他們一面拍攝,一面做後製,務使能趕上奧斯卡的提名,因此手法及運鏡難免有些粗糙。但是這種小成本的電影,利潤還是驚人。成本5000萬美金,票房已達1億6000億美元,利潤是300%,可見大卡司還是很吸引人。

我相信報紙不會滅亡。但未來報紙挑戰多,最重要還是往質報方向發展,一是以觀點取勝,例如《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群仍然一言九鼎。二是以深度報導及調查性報導見長,臺灣主流報紙實在欠缺這方面,例如食安、貪腐案件沒有一件是由媒體挖掘出來的,等於自我放棄第四權的話語權。

總之,報紙追求的方向,不應是明日黃花,而是留下可長可久的歷史紀錄,正如電影裡所說的:新聞是歷史的第一份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