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網購越來越夯,現在甚至看直播就能快速下訂。不過消保處的統計指出,106年網購申訴案510件中,臉書竟多達488件,最常見的糾紛類型為退貨、退款、商品瑕疵、廣告不實或仿冒。消保處提醒,民眾網購前最好先了解賣家是誰、是否值得信賴,可上網搜尋賣家名稱,加上「申訴」或「糾紛」等關鍵字,瞭解賣家是否曾被投訴、參考賣家的網路評價。
據統計,106年民眾利用社群媒體購物發生之申訴案有510件,其中臉書最多達488件,Line也有22件,最常見的糾紛類型為退貨、退款、商品瑕疵、廣告不實或仿冒,消保處建議,民眾購物前應確認賣家身分及賣家聯絡資訊自保。
「購物前可先了解賣家是誰,及是否值得信賴。」消保處建議,民眾下單前可先查詢賣家的基本資料,或上網搜尋賣家名稱,加上「申訴」或「糾紛」等關鍵字,瞭解賣家是否曾被投訴、參考賣家的網路評價,也可到經濟部商業司「全國商工行政服務入口網」查詢業者有無公司、商業、工廠登記,或瀏覽「警政署165全民防騙網」有無被列入高風險賣場名單。
如何分辨賣家提供的資料是真是假?消保處表示,可透過網路地圖工具,查尋地址的位置,或查詢賣家是否提供電話號碼或電子郵件地址,並事先撥打電話或寄信,測試能否能獲得賣家回應,此外,不熟悉的賣家若要求提前付款,民終就要特別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