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供應鏈搶商機 學者:要轉型整合

鄭羿菲 2018/01/18 16:14 點閱 8566 次
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指出,台商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政府無法成為台商後盾。(photo by 鄭羿菲/台灣醒報)
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指出,台商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政府無法成為台商後盾。(photo by 鄭羿菲/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兩岸貿易持續下滑,台灣除解決產業五缺外,如何應對?「政府必須著重輔導轉型與整合台灣產業。」政大經濟系副教授王信實18日在兩岸論壇表示,政府應以政策提供產業練兵,如金融監管的「監理沙盒」概念,讓產業在一定期間、範圍內實驗。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則感歎道,「2008年曾到大陸推動兩岸產業合作,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政府無法成為台商後盾。」

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8日與政大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合辦「兩岸產業發展論壇」,探討兩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前工研院主任杜紫宸以書面資料指出,中國紅色供應鏈持續擴大,兩岸貿易數字未來可能逐漸下滑,過去20年兩岸產業鏈垂直分工形態被打破,引導兩岸產業發展回到分工合作的良性規律刻不容緩,且台商應設法加入「中國製造2025」。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台灣有140萬家中小企業,但有80萬家中小企業規模在5人以下,雖中小型傳統產業在大陸有很大的市場,但未來面對人工智慧趨勢,將缺少資源轉型,台灣應建立本土型系統整合團隊,結合物聯網、電腦與專業知識(如石化、紡織等)3個面向,由政府輔導每個產業,一方面讓產業升級,一方面也能增加就業機會,營造台灣產業的競爭力。

「這幾年大陸的產業技術已陸續趕上台灣,台灣必須著重在轉型與整合。」王信實指出,大陸在90年代改革開放,台商挾技術優勢西進,但近年技術已被學走,並產生「紅色供應鏈」的影響,可惜的是台灣產業沒有把握時機建立品牌,以電影業為例,其實台灣擁有很多技術好的動畫與後製人才,但卻分散各地缺乏整合。

王信實建議,未來除了兩岸產業要著重合作分工外,台灣政府應以政策提供環境,如今在金融監管有「監理沙盒」的概念被提出,同樣的產業也需要類似設計,在一定期間、範圍內,讓產業能夠實驗相關機制,若有成效就轉為可行政策,這類似於大陸的「試點政策」。他指出,人才部分教育部雖有在做「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U-start))」,但仍缺乏整合。

「至於台商到大陸投資則需要政府支持,現在最大問題是政府無法成為台商後盾。」杜紫軍嘆道,2008年他到大陸推動兩岸產業合作的搭橋工作,為企業排除政治及行政的障礙,如建立共同產業標準,推動產業合作試點,讓台灣企業能取得先機,台商面對大陸政府仍沒有溝通的能力與管道,政府勢必要成為後盾,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