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申請科技部計畫要載明貢獻 學者怒:選好人好事?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2916165?from=udn-ch1_breaknews-1-cate12-news
科技部人文司修改107年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績效的評估方式,增列「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績效表」,要求申請人必須寫出「近5年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等,惹來學者一片罵聲,痛批申請科技部計畫案變成「好人好事代表選拔」。
回應:雖然科技部回應,會有此題是考量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影響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展現,才強調研究成果的品質和貢獻而不是數量,但難免讓人質疑,何謂「重要貢獻」,學者自己說得算嗎,也擔心會變成學者作文比賽,另外,要論對社會有多少「貢獻」,對於剛進入學術界的年輕學者也可能不太公平。
失智症政策綱領2.0出爐 拚8年內確診率提升至七成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916771?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失智症政策綱領2.0正式出爐,提出政策七大策略,分別為:失智症為公共衛生優先任務、提升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及友善態度、降低失智風險、健全失智症診斷治療及照護網絡、普及失智家庭照顧者的支持協助、建置失智症資訊蒐集與分析平台、推動失智症研究與創新發展。
回應:確診失智症前,第一步就是患者與家屬必須有基本認知與覺察,後續的醫療與照護支持系統才能派上用場。然而,除了大眾對失智的認知不足,失智被貼上「失能」的標籤,也會讓患者不願就醫。綱領提出政策的方向後,各部會應有具體的作為,例如教育部課綱編排、勞動部規範失智者友善的工作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