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洪進安台北報導】「水域型太陽能」不佔用土地資源,且能抑制藻類繁殖,同時也能累積電容量,綠能環境、環境保育一箭雙鵰。經濟部水利署26日宣布,積極推動發展滯洪池、水庫水域型太陽能,也邀集各水庫及滯洪池管理單位研商確認開發標的,預估107年6月可推動完成75百萬瓦裝置容量,朝綠能低碳邁進一大步。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指出,水域型太陽光電發電設施技術日益成熟,經參考鄰近的日本、中國、韓國及印度等國,均已推動多年,尤其是日本千葉縣市原市山倉水庫的水域型浮力式太陽能發電系統裝置容量達13.4百萬瓦,覆蓋面積約18公頃,佔滿水的水域面積約30%,是目前日本最大的水域型太陽能。
圖說:日本千葉縣市原市山倉水庫的水域型浮力式太陽能。(photo by 影片截圖)
除了發電效益之外,水域型太陽能抑制藻類滋生,減少庫區內藻類孳生,以減少水質優養化的發生及減少水分蒸發。王藝峰表示,國內水庫與滯洪池在不妨礙水質、防洪、安全等條件下,計有39案具開發水域型太陽能的可能性,且截至106年12月含完工、施工或上網招商設置容量共約113百萬瓦。
「全台首座水庫太陽能發電站是在阿公店水庫,106年6月完成裝置容量2.32百萬瓦併聯發電,可提供至少700戶家庭用電所需。」王藝峰說,目前運作狀況良好,水利署會加強監測水庫水質,不需要擔心水質問題,且日本研究及世界銀行技術報告,目前沒有對水質有負面影響的案例。
王藝峰還透露,建立水域型太陽能的費用都不一樣,除了要看建立面積大小之外,也會以招商標價,目前嘉義縣新塭滯洪池、雲林縣海豐支線滯洪池水已分別由各政府上網公告招商中,新塭滯洪池裝置容量預估可達25百萬瓦,如完成,將成為國內最大水域太陽能發電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