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術後放療非必要 醫:需審慎評估

林晏如 2017/12/13 14:16 點閱 10644 次
醫師鄭鴻鈞(右)與黃俊升13日在記者會上說明選擇好的乳癌復發風險評估工具之重要性。(photo by林晏如/台灣醒報)
醫師鄭鴻鈞(右)與黃俊升13日在記者會上說明選擇好的乳癌復發風險評估工具之重要性。(photo by林晏如/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晏如台北報導】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雖早期治癒率高,但死亡率卻是十大癌症之首。台大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13日在「盈在乳癌治療起跑點」記者會表示,乳癌病患在手術切除腫瘤後的治療方式非常關鍵,若治療不足,會提高病患復發的風險;但有7成早期乳癌病人屬復發低風險族群,接受術後放射性治療,又須忍受全身系統性傷害如白血球減少、嚴重腹瀉、腦認知改變等副作用,因此,如何精準判斷手術適當性非常重要。

術後治療要慎選

國內乳癌病人中,6成以上是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成,但仍有3成早期乳癌病人10年內恐面臨復發、轉移。黃俊升表示,早期乳癌手術切除腫瘤後,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期別、荷爾蒙受體(ER、PR)陽性與否,以及HER-2基因的表現決定術後輔助治療,防止癌細胞進一步「局部復發(腫瘤在手術切除後於原位置或附近又長出來)」或「遠端轉移(癌細胞在手術切除後轉移到骨頭、肺臟等器官)」。

「手術切除後適當選擇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對於病人相當重要」黃俊升強調,治療不足會直接影響患者未來的風險,但化、放療所伴隨而來的全身系統性傷害如白血球減少、發燒及感染、嚴重腹瀉、腦認知改變等副作用,和經濟負擔更容易使得病人在抗癌旅程中苦不堪言。

研究顯示,約7成早期乳癌病人屬復發低風險族群,部分病人卻曾接受術後放射性治療。因此,如何精準判斷輔助治療的是當性為臨床治療上的重要課題。

需因應腫瘤特性

和信治癌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則表示,目前現有的乳癌復發風險評估有3個盲點:1.多以白人基因為研發基礎,可能高估亞裔乳癌病人復發風險,而造成過度治療及醫療資源浪費;2.僅能預測遠端轉移,評估不夠全面,仍有近3成的病人有局部復發風險;3.限定特定亞型表現,僅針對多數荷爾蒙陽性的早期病人可預測,就無法滿足其他類型的病人。

乳癌基因表現複雜,治療更需因應腫瘤不同的特性,精準地擬定個人化的治療方針,鄭鴻鈞建議,病人應該選擇以華人基因為基礎設計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能全面預測「局部復發」、「遠端轉移」2種風險,準確率高達9成的工具。而最新上市的乳癌復發風險檢測工具,可涵蓋第1期和第2期,不論是基因亞型皆適用,該基因檢測工具的準確度可達9成,提供給醫病雙方更全面的術後治療策略參考,助病人遠離治療冤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