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談兩蔣貢獻 執政黨的苛刻恐反挫(彭蕙仙)

彭蕙仙 2017/12/12 13:24 點閱 804 次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還原歷史並不是在處理『功過並陳』的問題。」(photo by 鄭麗君臉書)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還原歷史並不是在處理『功過並陳』的問題。」(photo by 鄭麗君臉書)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三讀通過後,執政黨「全面去蔣」行動蓄勢待發。有立委質詢時,請文化部長鄭麗君和教育部長潘文忠說出「兩蔣」總統對台灣曾經做出的3件貢獻,然而兩位部長都不願意正面回答:鄭麗君推說「不方便回答」。潘文忠則表示,「會依法研商處理。」

只討惡太偏頗

鄭麗君強調,推動轉型正義,不該要求社會「歌功頌德」,她甚至認為連「功過並陳」都不必。換言之,就鄭麗君看來,目前台灣只需要專注討伐兩蔣之惡即可,貢獻、優點也者,一件都不必再提。

長期以來,把蔣介石比擬為希特勒,是民進黨或是獨派合理化貶抑兩蔣、去蔣化論述的根據。《促轉條例》通過前,身為中正紀念堂主管單位首長的鄭麗君,更早已展開去蔣行動,潘文忠則是在《促轉條例》通過的第一時間,就立刻表態會針對名稱有「中正」或是「介壽」的各級學校,進行檢討改正。2人可說是綠朝的反蔣急先鋒。

但如果連兩蔣對台灣的3件貢獻、或至少1件貢獻,都說不出來,或是不願意說出口,鄭麗君與潘文忠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價值,就太偏頗了,不只不盡公平,甚至可以說已趨近於惡劣了。   

矯往必須過正?

兩蔣時期的台灣經歷了二二八、白色恐怖,但也同時是台灣打破土地獨佔、創造經濟奇蹟、普及教育、推動各項重大建設、民生樂利,乃至於拔擢本土政治菁英、孕育民主土壤的時期,功過三七開、四六開,都不為過。鄭麗君以「歐洲會對希特勒歌功頌德嗎?」作為註解,太過荒謬。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態度和做法是種族滅絕,兩蔣的威權統治當然也有必須批判之處,但出發點是鎮壓、威嚇其所認為的異議者,目的是為了便於統治,而非滅絕。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豈可混為一談?    

鄭麗君表示,目前在進行轉型正義工程,所以不必談兩蔣之功。「還原歷史並不是在處理『功過並陳』的問題。」這話充滿矛盾且有邏輯上的誤謬。

既然是「還原歷史、追求真相」,那當然應該是盡可能就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進行全面的釐清。如果說過去的「神格化教育」是不對的,如今的「妖魔化教育」就是對的嗎?還是鄭麗君也相信毛澤東「矯往必須過正」的主張?

恐激反轉型正義

其次,鄭麗君強調,為了實施轉型正義,因此現在不必談有多少功、多少過,或是功過相抵的問題。然而,如果不把兩蔣的歷史功過爬梳清楚,又如何定位「正義」的方向與內涵?如何決定該怎麼轉、轉多少、轉去哪裡?

轉型正義基本上是個「算總帳」的概念,資產負債加加減減,過程相當複雜,如果不想重蹈威權時期的覆轍,民進黨就不可用全盤否定的態度一股腦地打包兩蔣,因為這麼做,很可能會激起未來「反轉型正義」的反挫行動,如此一來,台灣豈不是會陷入冤冤相報、永無寧日的困境?

轉型正義是很重要,但民進黨千萬別草率心急,呷緊弄破碗,賠上台灣和解共生的可能,讓「正義」成為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