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新時代 應具「獨一」思辨力(20171127 嚴長壽)

醒報編輯部 2017/11/27 07:44 點閱 37862 次
台灣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在23日傳善獎頒獎典禮受邀演講。(photo by 林晏如/台灣醒報)
台灣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在23日傳善獎頒獎典禮受邀演講。(photo by 林晏如/台灣醒報)

過去這段時間,世界變化非常快,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世界經濟不太好、民主氣氛不太好、大家對未來的價值觀不太了解,此外,更大的問題是,隨著科技產生,快速通訊系統突然顛覆人類對知識萃取的方向。以前是老師教,我們聽就好,現在每個人都成為傳播者,每個人都可以廣泛地散佈正面或負面的訊息。

在看起來無政府的環境下,這個世界非常低壓,社會似乎缺乏一點溫暖和人情味。很久以前,國家之間對立時,信仰是很重要的救贖,但宗教之間的對立也發生過戰爭等殘暴行為。

寬恕勝過仇恨

經過教育和時代演變後,本來應該被改變,可是,1995年在北京舉辦的聯合國婦女會,有一母親上台演講,描述自己的城市如何被攻陷、幾乎所有男性包括她的孩子和先生都被敵人殺掉,她自己也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強暴,更殘酷的是,在戰爭結束後,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其他懷孕的女性抱持「這是殺死我先生的仇人,怎麼可能留下對方的孩子。」而紛紛選擇墮胎,只有這位母親選擇把孩子生下來,她決定與孩子一起面對全世界,以更大的愛面對行殘酷暴行之人,「唯有寬恕跨越種族、宗教和心靈的仇恨,才能讓世界和平。」

而不過幾天前,離我們很遙遠的中東國家,緬甸軍政府、佛教竟然是用殘暴、殘殺男性的方式驅離一群回教徒,逼迫他們逃亡到巴基斯坦,以宗教之名行破壞之實。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人類過了幾千年後,並沒有學到教訓,也沒有讓社會更加和平,可是,宗教是無罪的、不應該被這樣詮釋。

今天看到許多在第一線努力的朋友,都是因為信仰,讓他們有勇氣走到最前面去面對別人所不願面對的、照顧別人所沒有照顧的孩子,也包括有些企業家、朋友用同樣的愛心在行善。這段期間,他們都默默在不同角落耕耘,而傳善獎把這些人帶到我們面前,我個人藉此機會,要對所有朋友表達最高的敬意。

做公益需捨我其誰

開始做公益後才發現,「我要跟別人伸手要錢」是一件很難的事,心裡也會承受很大的壓力。昨天中午我與林懷民吃飯,他曾經告訴我,當他45年前(25歲)決定要跳舞時,他爸爸告訴他:「跳舞很好,但這是一個需要跟別人伸手要錢的工作。」

很高興林懷民沒有被這個訊息打敗,而是持續他的理想,即便在這45年間都必須向人伸手要,但社會卻因為他的創作而更加豐富,因為林懷民在藝術領域的創作,以不同層次關懷社會,也把藝術宣揚到台灣偏鄉、城市和世界。

我要告訴所有做公益的夥伴,「你們所做的事情,其實都要很大的精神,要有宗教家的情懷,那種捨我其誰的精神,才可能把事情做好。」

改變僵化教育

世界和台灣都面臨很僵化的教育方式,我認為必須改變:第一、把教育帶到偏鄉,第二、讓國高中生國際化,第三、做夏令營。

我們在台東舉辦的夏令營包括英語營、音樂營、動漫、設計、工業設計等各種營會,今年夏令營我就被從美國回來的哈佛老師嚇到,他連續4年教原住民小孩音樂課程,可是這次他不只要讓原住民孩子唱歌,更打算把西部各式各樣的孩子加入進來,有唐氏症、癲顯、過動症、自閉等等。

我當時很擔心,雖有駐村的音樂家、德國、美國的志工都過來幫忙,可是營會當中,每天都在群組看到哪個孩子不睡覺等等狀況,此外,那位哈佛老師還訂了台東音樂廳1000多人的場地,短短2週訓練原住民、偏鄉孩子、以及上述狀況的孩子表演英語音樂劇。

長話短說,我在演出現場不禁流淚,除了歌聲,更聽到台下家長們的啜泣聲,活動結束後,收到好多家長回信,「我從沒想過自己的孩子能參加這樣的營隊,整天兢兢業業深怕聽到你們『退貨』的電話」,因為父母為了一個孩子就要花非常多的心力照顧。

這些孩子回家後,父母也發現他們慢慢在改變,「以往都是我們隨時要照顧他,現在卻反過來,孩子會提醒出門要帶什麼、開始懂得自我照顧。」當然在12天之內不可能完全改變一切,但至少在那個場合給了家長很大的信心,讓他們知道,原來用另一種方法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孩子的未來。

在營會當中,我們也動員很多的志工,甚至包括均一平台的孩子,陪伴他們一起唱歌、跳舞,最後的受惠者,反而是我們學校的小朋友,他們原來是在偏鄉、海邊、低收入戶、甚至隔代教養的孩子,但在活動中照顧其他小朋友時,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很幸福的人,還能夠很健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重新看到自我價值和使命。

找優點再發展

做公益時,應仔細挖掘、發揮他們的長處,例如花東被譽為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從每天的空氣品質報導就看得出來,我感覺應該好好珍惜花東,保護它不被破壞,可是該怎麼珍惜?不是馬上開發、促進所有產業東移,也不是大家一股腦地把錢投進去,而應該好好觀察花東的長處。

我所看到花東,是台灣最豐富的原住民文化據點,在山上、海邊都有不同族群,如果想讓他們被看到,不是急著去否定或破壞,而要思索如何扶植他們能夠自己站起來。

請各位也可以想想自己在做的事,我知道每個人都面對各種不同的處境,當中有心智障礙的、老年的、有各式各樣在社會角落需要被關懷的人,「即使如此,你也要從心裡去觀察它的優點。」

目前台灣的經濟大概不會有太快速的成長,世界的民主性也受到更大的挑戰,連已經推行民主200多年的美國,現在也對自己產生懷疑,換言之,人類不斷在重新學習、反省階段。

顧身到顧「心」

回過頭看,台灣擁有什麼?我認為台灣應該擁有價值觀,每個人所釋放出的愛心、發自內心出錢、出力,找到自我成就感的力量,這些是台灣可以驕傲的地方。隨著人類走向新文明,過去和未來的公益會有很明顯的差別,從照顧身體的「身」,轉變到照顧心靈的「心」。

但在座的朋友們,將來會感受到的是更多無奈,例如募款困難、組織人員的參與持久度不穩定等等,但千萬記得,只要用心,努力往前邁進,終有感動人的時候。

獨一取代其一

面對未來時,不論是公益團體或整個社會都必須具備幾個要件,在未來的社會要想成功,必須成為「獨一」,而不是「其一」。隨著人工智慧和科技發展,其一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因此,最終一定要有唯一的能力,做出與眾不同的地方。

第二,未來的社會需具備中英文雙語能力,英文現在已經變成國際性語言,許多知識萃取都必須靠英語,連以前不講英語的德國、法國,也紛紛在學習英語課程。此外,我認為還要有第三語—程式語言,有些夥伴可能在行動或肢體上不方便,但同樣可使用科技產品與世界接軌,讓它成為謀生方法。

另一方面,還須具備做事、做人和生活能力,做事能力包括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如果會技術,做出來的東西沒有美學,就只是工匠或技師;若經過學問薰陶,可能成為工程師。但這些仍遠遠不夠,最後還要加上藝術變成「賈伯斯」,賈伯斯大學時旁聽文字美學的藝術課程,他的美學觀念決定最後能不能創造出蘋果這個品牌。

如果公益團體做出來的產品沒考慮到實用性和美學時,就只是販售同情,唯有把它變成一個連正常的人都做不出來、更有想像力和創意的東西時,就會變成藝術品而更具價值。

獨立思辨

做事以外,也要學會做人,擁有愛心、悲憫心和不被駕馭的思辨能力。如今網路新聞泛濫,很多人容易被駕馭,譬如說前幾天有好幾個朋友傳一封有我相片的文章,內容主要是勸人為善,結果我發現沒有一句是自己講過的話。現在有太多太多這類假訊息,幸好這篇文章起碼是善良的,可是若同樣以嚴長壽名義卻講錯內容會怎樣呢?

每個人都可以在家裡丟出這些惡意訊息,或是被扭曲的置入性觀念,此時,作為人類很需要思辨能力,用以判斷是非、不被駕馭。在台灣這樣的民主社會,擁有思辨能力更顯重要,就如同大家投完票後,都忘了此刻才是監督的開始,否則我們的民代也不會表現得如此荒腔走板。若只要求青年人讀書、背書,只會讓他們喪失做事、思辨能力。

第三個是生活能力,當初伊甸基金會剛成立時,劉俠自己是行動不便的人,她當時號召所有身障朋友,「大膽走出去過你的人生」,劉姐讓我非常佩服,她自己雖為身障,還願意勇敢地告訴大家不要躲在社會陰暗的角落,「不是你們的錯,你就勇敢走出來面對。」所以越來越多殘障朋友願意走出來,我認為劉俠自己當時的示範,是非常不一樣的力量。

善用科技自學

另外,我要跟各位談到幾個觀念問題,現今教育已經不單單只靠教師傳授,如果孩子有某些障礙,他其實比以前更容易自學,社會上有許多學習工具,如均一教育平台、coursera等平台,從小學到大學課程幾乎都可以學到,這是過去社福團體所無法想像。

若孩子擁有英語能力,即使身體不方便,還是可以在家裡修學分,甚至可以取得專業證照,公益團體思索下一步時,可學習善用科技力量,使用在募款等各種活動。

最後,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說,「許多人在25歲死亡,到75歲才被埋葬。」當一個人的心裡沒有使命感時,他找不到可以為社會或自己帶出更正向影響的工作時,就等於死亡了。每天僅僅木訥的工作,行屍走肉般過著不懂享受、與人溝通的生活,最終到75歲埋葬,現在一不小心可能還要到95歲才被埋葬。

「台灣沒有你想像的好,也沒有你想像的差。」只要還有我們存在、還有像袁董事長這樣的人支持我們,我們社會仍是非常溫暖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