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困難私校退場 教授:風聲鶴唳

楊蕓 2017/11/23 21:16 點閱 7490 次
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認為,私校退場條例對董事會缺乏誘因。(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認為,私校退場條例對董事會缺乏誘因。(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大學退場機制應兼顧胡蘿蔔(誘因)和棍子(懲罰)。」針對行政院23日通過的「私立大專院校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認為誘因不足,董事會寧可苦撐辦學;而草案規定全校學生若少於3000人,及連續2年註冊率少於6成,會被列為輔導學校,樹德科大教授吳英明受訪時則反問,「學校辦到退場,是因為招生困難?還是經營不善?」他認為,國內對少子化衝擊太「風聲鶴唳」,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擴大學生來源。

校長:仍缺乏誘因

行政院會23日通過「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對於辦學績效不佳的私校,加強監督管控機制,避免學校財團法人藉由轉型或退場,將原有校產挪用或變賣。草案指出,私校解散清算後,剩餘財產只有2個途徑,一是捐給轉型退場基金,二是捐給法人所在的縣市政府。

「我支持要設立退場機制,但必須兼顧胡蘿蔔(誘因)和棍子(懲罰)。」張瑞雄受訪時表示,現在校產不管歸公還是捐給退場基金,退場後董事會就什麼都沒了,導致他們寧願苦撐辦學,反正只要有學生,就有學費收入;另外,董事會若擺明不願退場,教育部就會介入處理,張瑞雄認為,「董事會反而樂得輕鬆。」

根據退場條例,私校全校學生少於3000人,以及連續2年註冊率少於6成,就會被列為將退場或轉型的輔導學校。吳英明受訪時反問,「學校辦到退場,是因為招生困難?還是本身經營不善?」他認為,有多少學生跟能不能辦好學校沒太大關連,「就算只有 3000人還是能好好經營,根本上還是管理出問題。」

吳英明說明,近年國內對少子化的衝擊太過「風聲鶴唳」,重要的是學校應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重新定義「學生」。「不是只有18歲的人才是學生,像是東南亞等外籍生、終身學習生都可以是學生的來源。」他強調,若國內大學再不思考招生來源,少子化的威脅將更加深。

公布註冊率不公平

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表示,117年學年度的大學新生將少10萬人,這幾年不少私校將面臨退場命運。「但哪些學校被列為受輔對象,須等到條例等通過後才能公佈。」

「這段期間,師生仍有權了解目前各大專院校的辦學狀況。」姚立德宣布,教育部將從下個月起,每年12月下旬公布全國各大專校院的辦學資訊,包括全校註冊率、財務狀況,以及各系所老師、學生人數等,作為預警機制。

對此,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受訪時認為,校務資訊的確應該透明化,但若公佈註冊率、學生人數等,可能會衝擊到偏遠地區大學招生,讓他們加速面臨招生困境,「並不是學生少就等於辦學不利,也許是因地理位置導致資源缺乏。」若貿然公佈註冊率,對他們來講也不公平。

尤榮輝說,雖然教育部提到會每年公佈學校財務狀況,但是否真的透明、詳細,他仍抱持懷疑態度;另外,其實有其他指標更能呈現私校品質,例如教職員工薪資、董事會會議記錄、校務會議會議紀錄等,這些都應強制校方公開,供外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