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助青創產業 少哪些眉角?(20171108-唐鳳、何飛鵬、林之晨)

醒報編輯部 2017/11/08 07:45 點閱 547 次
圖說:高峰論壇探討青年創創需要什麼培育環境。(左起黃經堯、唐鳳、何飛鵬、林之晨,photo by 教育部提供)
圖說:高峰論壇探討青年創創需要什麼培育環境。(左起黃經堯、唐鳳、何飛鵬、林之晨,photo by 教育部提供)

主持人:黃經堯(交通大學教授)
與談人:唐鳳(行政院政務委員)、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林之晨(AppWorks初創投創始合夥人)
文字整理:林晏如、孫啟梅

主持人:時代一直在變,新人不斷進場創業、新環境也不斷形成,政府仍有許多問題要面對。之晨是年輕創業家,也常常受政府邀請參與各種青創活動,您覺得政府現在有哪些政策需要改進嗎?

基本態度不足

林之晨:我認為有兩點很重要,首先基本態度要改變,台灣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比較像是搭著中國崛起,因此台灣人只要會講中文就足夠,雖然兩岸國情有些不同,但花點時間便能夠適應。

如今對岸經濟成長進入高原期,社會發展也較成熟,此外,年輕人崛起後開始要求更多權利,台灣人能享受的利益也逐漸減少,在此情形下,台灣前進東南亞新南向求生共存是必然的趨勢。

未來30年的政策是要跟東南亞國家當好朋友,然而政府並沒有為國民作好準備, 我們對東南亞國家沒有基礎認識,例如東南亞有哪些國家?人口、文化、宗教信仰等國家特色都不了解,現在要往東南亞發展,卻發現我們缺乏這基礎知識,還擅自稱他們為新南向國家,不認為雙方關係平等,這是相當傲慢的態度。

台灣未來30年除了應把態度矯正,也需認真把外文溝通能力、周遭國家的文化歷史學好,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世界公民。

創業不是光聽演講

第二是政府做了很多計畫想幫助年輕人和創業者,卻經常有閉門造車的問題,常常專案都是包給資策會或工研院的人來寫,但他們可能部會像政委一樣,做design thinking, user research等,反倒是坐在家裡想一想就把計畫寫出來,反正專案、預算過了,就開始做。

實話說,創創點火器辦了40場活動,對台灣學生創業到底有何幫助?難道聽了40場演講就會創業了嗎?政府應該認真思考活動是否有幫助,找出問題所在並對症下藥。在這兩種態度改變前,我認為台灣的進步很有限。

主持人:接下來要問何執行長,您的創業已有30年資歷,像政委剛剛談到政府已有些思維變化,從您這30年的經驗中檢視,政府現在做得夠多嗎?或是該怎麼做?

缺乏整合與高端策略

何飛鵬:這幾年政府很努力推動創業風潮,也常舉辦類似創創的活動,我不能說政府做得不夠,但政府是一體的,教育部、經濟部、工研院、科技部等各部會做的事,應該通盤整合,目前看來政府比較沒有做到整合。

第二個是缺乏高端策略,當年70年代台灣要往高科技產業、資訊工業方向發展,推動方向非常清楚,因此造就台灣現在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現在政府沒有這樣的策略,所以很多事情某程度上都重複而類似。

20%營收投資新創

台灣想要有創新,只要那些賺錢的公司,對未來趨勢發展或對現在市場有危機意識,每年只需要用20%公司營收做創新投資,譬如資助看起來不錯的年輕創業家,或是鼓勵內部創業,台灣的創業市場立即會有所改變。

台積電每年賺3000億,20%是600億,以台積電的規模,撥出千分之二的6億就很足夠。台灣很多公司說要創新改變,講了10年、20年都還原地踏步,如果企業真的有誠意,就先把錢擺桌上,投資青年創業,想必會有不一樣的成果。

假設企業願意拿20%來投資創業,政府可在租稅上給企業一些優惠,激勵企業去投資。

主持人:就我所知,政府其實有努力在做這件事,請政委說明一下。

唐鳳:目前已有「天使投資人」等租稅優惠,不過,人民對政府期待是維持社會的平穩環境,而不是去指導產業未來的方向,即使政府一直在努力寫企劃,仍然不及民間社會創新的能力,如果要政府跟第一線創業家比創新能力,當然比不過。

主持人:何執行長特別談到過去科技業有策略性,目前還有相當的力量在支撐,但其他領域好像沒有在國際特別具競爭力,之晨覺得這個競爭力存在與否?如果不存在,政府可以怎麼做?

「起跑線往後跑」邏輯

林之晨:5月參觀德州奧斯丁啟發我很多,奧斯丁位在德州三大城(全美前10大城市)中間,基本上如果被包圍在內,人才、資源都會被吸走,城市會漸漸萎縮。

但奧斯丁過去30年不但沒有萎縮,還日漸蓬勃,現在快要從全美第11大城晉身為第10大城。分析它能生存並蓬勃發展的原因,是因為奧斯丁與周圍3大城走了相反的路,整個德州都是保守黨共和黨的大本營,但奧斯丁是非常自由的城市,可以吸引全德州最嚮往自由的人才。

環顧北京、上海、新加坡、雅加達,都因為宗教、政治因素而必須有某種保守特性,無法成為一個真正開放、多元的社會。這反倒是台灣的機會,如果我們持續擁抱多元、開放、自由、民主,就有機會吸引香港、上海、北京、雅加達、新加坡等國,最想要活在多元、自由社會的人才。

我認為多元自由是台灣非走不可的道路,是從「起跑點往回跑」,與別人往不同方向發展的最佳策略。事實上台灣本來就有多元開放的本質,所以不需要跟對岸比大、比多,甚至比量,反而應該比自由、開放、民主,因為我們越跟他們相反,就越有生存空間。

政府與民間切磋

唐鳳:完全同意!前陣子台灣的時區連署案有1萬6000人參與,這是一種文化,在台灣沒有什麼事不能談論,這確實對台灣吸引多元性很有幫助。

此外,我現在還是g0v零時政府運動的參與者,特色是覺得政府哪裡做不好,就自己來做,例如之前教育部字典做得不好,我們不是只罵教育部,而是自己示範如何把字典做好。這是台灣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創業不只為了賺錢,政府某方面沒做好,大家就做給政府看,過程中不會受到嘲笑,不會被查水表、不會被消失。

隨著民間的貢獻,政府也覺得就讓民間來做,不用事事都管,才有可能做到不管創業大小,都受到尊重的氣氛,不是只有大的創意才值得尊重。

走向國際只要一張機票

主持人:解決問題很好,但國際化還是很重要,因為國際競爭仍然存在,當別人都在進步,而你只是忙著解決內部問題的時候,競爭力還是會有差異,台灣新創產業如何才能走出國際?或者要什麼樣的環境改變,才能讓新創產業走出國際?
林之晨:人們可能一聽到國際,腦中就會立刻聯想到歐美先進國家,覺得去那些國家的門檻很高,又人生地不熟,好像很難闖出什麼名堂。

事實上,如果20年前去過中國或東南亞,可以看見這些國家的環境發展比台灣晚5-20年,其實環境發展可以從過去經驗想像、推測,當然有些時候國家發展的速度會是蛙跳,但大部分會重複已發展國家的經驗。

我是在2002年搬到上海,當時創業公司要拓展中國市場,我只是個20歲出頭的毛頭小子,也是大江南北地去談生意,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比不上別人的地方,甚至在百度推銷搜尋引擎的時候,對方還想跟我買,因為我的搜尋引擎做得比百度好。

由此可見,直到2002年台灣都比中國先進。東南亞現在環境仍落後台灣,如果現在不去,5年後你會發現它發展得更好,10年後也許可能變成東南亞瞧不起台灣了。

抓住東南亞市場

此時此刻如果想要了解東南亞,買一張機票飛過去就好了。現在台灣還有優勢,但5-10年後可能就沒有了。台灣正是眼睜睜看著中國從落後國家發展成一大強國,辜汪會談的時候,中國的GDP只比台灣多2倍而已,現在成長為30倍,中國已經瞧不起台灣了。

難道台灣還要重蹈覆轍,看著東南亞的國家從落後到瞧不起人嗎?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幾乎都是台灣的好幾倍,你不應該只是埋怨當初去中國賺大錢的人瞧不起你,而是要抓住東南亞的機會。

主持人:請問執行長對接軌國際這部分有什麼建議嗎?

台灣人才選擇出走

何飛鵬:這也是我最近比較擔憂的部分,台灣的創業家為什麼不是那麼國際化?視野不是放眼國際?我認為當中有2個最主要的因素:第一是語言,如果語言不好,創業過程就會離國際遠一點,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第二是視野,你可能語言不好,但非常關心國際問題,視野是開闊的,那你就和國際比較近。

其實,台灣不是沒有眼光好的人,也不缺具備國際視野的人,台灣的問題在於現在英文好、有國際視野的年輕人,一畢業想的是到國外跨國公司工作,往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國,或者中國大陸跑,這群有為青年都選擇離開台灣。

「台灣優先」缺視野

那台灣剩下什麼?一群美其名為「台灣優先」、「有本土意識」的人,這群人可能就比較沒有國際視野。

另外,台灣年輕創業家的目標也要再放遠一點,現在他們想的創業成功,可能是我的產品被Line以500萬美金買下。我認為台灣創業家、企業家的氣派、胸襟要更大一點,如果只是發展一個小規模的東西,被大公司收購,當然你的口袋可能會很滿意,但這對台灣整體社會的幫助是什麼?

台灣創業家走得路可以更遠,而不是只走到半途,我每次看到這種情況都會感到遺憾。

唐鳳:不過,人們的生活經驗常常是創業公司被併購,之後的企劃反而做得更好,還是有往好的方向走,不一定是會停滯不前。

政府別擋住人才

我自己的經驗,創業過程不可能不接觸國際人才,甚至不用買機票,只要在網路按一個按鈕,馬上就能和國際人才合作了。但我有朋友跟國際團隊合作,有相當好的成果,幾乎都是留在外國團隊發展創業,而不是把這些成果帶回台灣。

因為台灣沒有「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當時這個專法在網路公告60天,有非常多人用英文在「Join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留言,這是他們唯一感興趣的法案,因為目前很多外國人才在台灣待了3個月就得走了,是一種很不幸的情況。

我對政府的期待不是非得推廣哪個法案,而是不要在這種莫名其妙的地方擋住人才。

以後台灣人如果有機會和國外人才共同創業,至少有一半的機率是他來台灣,以台灣作為Home,發揮社會影響力,這樣台灣的環境就會不同。慢慢形成一種常態,之後才能再構思規劃產業策略,在沒有這種常態之前,就如同何老師所說的,台灣就只是分成2群人:出走國外的,和待在台灣的人。

台灣仍具有吸引力

主持人:台灣創業的生態環境是不足的,台灣有很多創業家,但如果沒有專業,它很難創造自己的價值,這一點應該如何改進?

因為國際人才可以去的地方很多,沒有來台灣的必要性,台灣如何吸引這些專業人才?林之晨在香港的影響力與成就非同小可,我想你來談這個最適合不過了。
林之晨:首先必須先有一個共識,外國人來台灣工作,對台灣是好的,他們並不是搶了本國人的飯碗;另外,公司如果可以雇本國人,不會吃飽沒事去雇外國人,一定是這份工作本國人做不來,公司才會聘用外國人。

為什麼這份工作一定要雇用外國人?所謂「以夷制夷」,一定是要讓外國人和國外做生意,把版圖擴大到國際,如果成功打入國際,公司就會賺很多外銷回來,我國的GDP就會成長。

主打生活品質

如果外國人和外國談生意所賺的錢,比公司雇用外國人的薪水還少,那公司也不可能繼續留下這個人。外國人的薪水也通常不會帶回他的國家,而是在台灣消費,甚至娶妻、養小孩,大部分的錢都會留在台灣。所以,外國人來台工作大多數都不是和國人搶工作,而是增加我國外銷和提升消費力。

有了這個共識,才能談外國人為什麼要來台灣的問題。

台灣除了少數企業如台積電、鴻海之外,其他都比較缺乏國際競爭力,外國優秀人才沒理由為了收入而來台工作,台灣公司也付不起他們的薪水,所以台灣沒辦法用「比大比多」吸引外國人才,而是要主打「生活型態」,台灣是自由多元的社會,生活成本也比外國合理,交通比較不壅塞,有便利的捷運、高鐵等,以此吸引注重生活品質的外國人才。

這些外國人也可能比較成熟、有智慧,台灣能夠吸引這類人才,對國內也有益處。

歡迎解決問題的人

唐鳳:只要政府不擋路,讓外國人才能發揮社會影響力,他們就會願意來台,像我這次去紐西蘭參加「社會企業世界論壇」,他們正在推動「全球影響力簽證」(Global Impact Visa),判斷標準不是身家、投資數目,而是看你能不能解決紐西蘭的社會問題,只要你有能力且有意願,它就發簽證,讓你能留在紐西蘭。

推動這個計劃的人舉例說,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成功為第三長河流「旺加努伊河」爭取到法人地位,這是一項創舉。政府和原住民各派一人,當這條河的代理人,可以在董事會有席位,有分紅可以投資到這條河,如果這條河被汙染,代理人可以主張利益受損等,創造了一種新的原住民自治法律架構。

但是懂這種新穎法律架構的人沒幾個,剛好有一位國際法律人士看到紐西蘭的需求,也願意幫紐西蘭設置恰當的法律架構,讓更多原住民能透過這種方式融入社會,紐西蘭當然很高興地發出簽證,這份社會創新工作不只幫助政府解決問題,對整個紐西蘭社會都有益處。

未來台灣無論是以永續發展,或原住民族社會創新當作交流目標,都要思考外國人來台灣真的不是為了搶工作、高薪,而是為了發揮社會影響力,需要一個自由的環境才能達成的人生自我顯現。

實驗沙盒助新創發展

主持人:台灣有很多既得利益者,某種程度阻礙了台灣的新創團隊,譬如Uber、Taxi的合作,傳統旅行社與深度旅遊等,台灣的法規還是比較綁手綁腳,能不能先釐清需要改善的地方,而不是一味修法?

唐鳳:我們最近才在V Taiwan平台推出「平台經濟法規調適原則」,在維持基本的消費者保護、資安、納稅等前提下改革,以前爭議最大的是什麼情況之下,平台需和服務提供者負起相同的法律責任?平台經濟可以提供明確的定義,就可以推動很多案子。

未來可能還會推出一個比較泛用性的「實驗沙盒」概念,讓地方政府准許新創產業半年內挑戰法律,但作為代價,這個實驗必須公開透明化,若失敗,就是替社會付學費,若成功,表示法令值得修改,未來大概會往這個方向走。

專注投入單一市場

主持人:我們挑選網路票數最高的幾個問題,第一個是「創業初期如何更有把握前進國際市場?需考量哪些重點?」

林之晨:除非是很有經驗的創業者,否則創業初期就進軍國際市場,比較像在跟自己過不去,因為創業通常都是從突破一個小點開始,再擴大到線、面。即便是美國的新創公司,創業初期通常也只以單一市場為目標,譬如Uber剛開始也只
在一個城市營運而已。

台灣土生土長的創業家,不了解國際文化,還得同時滿足各國消費者的需求,其實非常困難。我認為創業初期,先挑定一個最有價值的市場,並且專心經營它,是比較好的策略。

即便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創業家,也不代表第一個市場一定要挑台灣,如果你現在覺得印尼市場正蓬勃發展,也可挑選印尼成為你的第一個市場。

挑選市場有訣竅

選市場有幾個考量重點,首先是市場成長性,創業者千萬不要挑一個很大卻沒有成長空間的市場,因為這代表既得利益者已經把這個市場瓜分乾淨了,創業者要在其中夾縫求生存很困難。

如果是一個正在快速成長的市場,每一天都有新客源,創業者只要承接住這些客源,就有機會成長。

第二個是創業者要對挑選的市場有熱忱,這個市場背後可能是一個問題,而創業者對解決這個問題很有興趣、熱忱。最後必須考量在這個市場,創業者有沒有什麼競爭優勢,足以擊敗競爭對手。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土生土長的創業家選擇台灣作為市場較具優勢,因為比較瞭解台灣,選擇印尼就比較劣勢,因為不了解當地文化。但如果創業家透過觀察台灣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預測到印尼未來30年的可能經濟發展,也可能具備某種優勢。

黃經堯:最後一個問題比較硬,「對於青創,高等教育做好準備了嗎?我現在就讀的科系,不論課程規劃還是系上氛圍都學不到什麼新事物,在場平均年齡都在35歲以上,這樣真的對青創有幫助嗎?」

非本科系生有優勢

何飛鵬:我在用人的時候,最喜歡用自學的,而不是出身專業科系的人,因為這種人有一種莫名的衝勁、瘋狂的熱情。如果你想要創業,期待這個社會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能夠讓你大展身手,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一向不對政府抱持高期待。

雖然環境、制度、政府對你不利,但是只要有心,就能夠做好所有想做的事情,就算非本科系,只要對某件事情有莫名的衝動、投入,最後一定會得到好結果,這是我相信的事。

勇於探索新領域

唐鳳:很多學生學習到某個階段,才發現自己想要的是在別的領域,目前也有很多相關修法,最後拿到的畢業證書可以顯示學習了哪些學程,不一定限制在原本的科系,所以制度不是沒有改變,但若沒有善用這些改變的制度,那就跟沒改一樣。

另外,現在所學也可以結合出新的應用,而新的應用很可能全世界沒有幾個人懂,因為這都是需要邊做邊摸索的新議題,只要摸索的過程有趣,願意分享,就會慢慢形成一個新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