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颱風接踵來 要因應複合型災害(20170925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7/09/25 09:01 點閱 1228 次
天災不會只挑好天氣報到,防救災演習也可以思考不只在好天氣演習。圖為國軍部隊在屏東救災。(photo by wikimedia)
天災不會只挑好天氣報到,防救災演習也可以思考不只在好天氣演習。圖為國軍部隊在屏東救災。(photo by wikimedia)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蘇家瑩、何綺晨、孫啟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台灣最近雖然有發生地震,但影響並不大,例如前陣子在花蓮發生4.8級地震,而在墨西哥發生高達8.2級的強震,這非常嚴重的狀況,讓遇難的人數已經破百了。台灣近年的地震卻是少數,這是否是好現象呢?我們先問一下汪中和教授。

地震不來要更緊張

汪中和:台灣的地震偏少是今年的特徵,在一個板塊擠壓且能量不斷累積的環境,我們的地震反而偏少,這其實是一個警訊,也是我們很擔憂的。

這次在墨西哥於9月8日發生的強震,也是該國有史以來強類地震排名第二名的地震,同樣規模8的地震於1985年也發生過,不過那次的傷亡光是死亡人數就超過了9千多人。但經過了20多年以來,我們能看見他們的進步和改變,傷亡可以大幅度的減少,這就是科技進步及政府防災工作上面扮演的角色其實非常重要。

問:汪老師的意思是說,地震不多更要警惕?

汪中和:一點都不錯。地震在台灣來說的話,其實我們每一年、每一個月的有感地震都滿平均的,是一直在成長的。在921大地震的以前,平均每一年的有感地震約略58次,換句話說,每一個月的地震次數不到5次。

但在921過後就不一樣了,921後每一年的有感地震就升高到了400次,但是從2009年一直到去年,每一年的有感地震平均次數大約是666次,所以過去不到60次,但現在每一年超過600次,有感次數增加了10倍,短短的20多年裡面,我們就看到有感地震,一直不斷的把能量釋放出去。

尤其是小地震多,大地震發生的機率就大幅度的降低,就像媽媽很嘮叨,發脾氣可能都很小;但爸爸平時都不講話,一發起脾氣來就很可怕。所以偶爾釋放一些能量,對環境釋放能量是有幫助的。

問:這點賈博士有沒有要補充的?

要防範「禍不單行」

賈新興:地殼下面的能量是一個定值,所以有小地震的頻繁,能量就慢慢釋放掉了。先前我們也有討論過,台灣今年這種地殼出奇的平靜,靜的令人有點擔心,這些能量一直累積沒有被釋放出來,我想這是一個警訊。剛也有提到墨西哥的地震,他們發生地震後,又發生颶風經過,兩個最重要的天災都發生在同一個國家,時間相距也沒幾天,這其實也是一個提醒,對於防救災的部分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問:這兩者之間有連動關係嗎?

賈新興:地震過後整個地質都會非常的不穩定,搜救最重要的時間點是黃金72小時,但如果又發生颶風,天氣會變得非常惡劣,就無法前往去救災。而這些接二連三的天災發生,對墨西哥的衝擊確實非常大。

問:所以我們要去注意天災的來臨彼此之間的關係,而且要同時防兩種災?

賈新興:很有可能會這樣發生,就是地震過後就發生颱風,台灣目前做防救災的演習其實做的非常好,我也聽過有單位也會做地震發生後,有颱風警報..這等類複合式的劇本,這對於防救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為一些沒有設想到的情境,都有可能會發生,這是墨西哥這次給我們很大的提醒。

問:汪老師是地球科學專家,是否也能談一下颱風跟地震是分別來到台灣,或者有可能也會有奇妙的牽連?

汪中和:兩個答案都有。颱風跟地震其實是非常不同的天然災害,地震是地殼擠壓,能量已經超過地殼可以承受的限度,造成破裂產生的地震;颱風是大氣和海洋之間的劇烈天氣變化的情況,兩者都是能量釋放,不過能量釋放的程度颱風遠遠比不上地震,可能差一千倍以上。

地震釋放的能量非常驚人,機制也與颱風不同。但能量的紓解對於一個地方來說都是非常明顯的。

問:剛剛賈博士提到防救災方面,但怎樣面對複合式的天災,你怎麼看?

複合型災害防不勝防

汪中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議題,非常明顯且突出的例子就是2011年在日本發生的東北大地震。而且這個地震是發生在海底,這個地震的規模是9,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地震,不但是地震造成的屋倒、房塌造成的傷亡。還有海嘯,海嘯在40分鐘後就侵襲了仙台週圍的海岸,且海嘯的高度有40公尺高,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地震加海嘯,更沒有想到的是還有核電廠。

自然的災害加上人為的災害,剛剛賈博士有說到,我們在防災的時後,以地震來說我們會有地震的賑災,也會有海嘯帶來的一些沿海的防範,日本人是非常有經驗的,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還有核電廠的問題。

1896年日本的明治三陸地震,與東北大地震發生位置相近,規模也是8點多,引發7、8公尺的海嘯,自從那次地震之後,日本政府就在東北沿海加高堤防,最高可以到10公尺,比3層樓還高,卻沒有料到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嘯高達15公尺,遠超過堤防能夠防備的高度。

更沒有想到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發展的核電廠都在沿海,造成可怕的複合型災害,直到現在,日本尚未擺脫巨震、核變、海嘯的衝擊,還在努力復原之中。

防救災應重老少

賈新興:之前有接觸過很多防救災,當日本經歷311大地震的時候,可以發現許多小學生的防救災演練非常確實,所以傷亡非常少。由此可見,防救災教育的落實非常重要,大人可能因為演習太多次,態度鬆散,或者氣候不佳就取消演練,但小朋友卻認真以待。

另外,從聯合國防救災的趨勢來看,人口逐漸高齡化,天災來臨最脆弱的族群其實就是人口分布的兩端,一端是兒童,另一端就是老人,或者慢性疾病的患者,所以台灣面對人口老化的趨勢,未來在防救災演練的疏散策略方面,不僅兒童與青壯年,也要逐漸重視老年人這一塊,應該如何規劃、處置。

特別是在極端天氣事件與人口高齡化之下,政府必須提早思考這些問題。

問:從地震一路談到台灣地震發生的情況、釋放能量以及複合型災難來臨時,如日本地震、海嘯加核電廠事故,但凡發生其中1樣,我們就難以承受了,如果2、3樣天災人禍一起來,政府人民該如何面對?剛剛賈博士也提醒,政府應該規劃複合型防災的演練。

接下來談這次墨西哥8.2級的強震,提醒了台灣還有哪些防震功課待做。

02 地震、颱風接踵而來 如何因應複合型災害?
文字整理:孫啟梅

問:台灣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有相當多的有感地震,而且一定要有足夠的能量被適當釋放出來,否則就很危險。目前上半年看來是沒有什麼大地震的,剛好是要小心警惕的時候,這部分請汪老師說明一下。

環太平洋帶地震風險高

汪中和:2017年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災難發生,台灣算是比較幸運的,除了6月梅雨造成的淹水比較嚴重之外,目前都算是滿平順的。其實,台灣的風險還在前面,除了秋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地震。墨西哥這次的強震給台灣一個很好的提醒,同樣身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不只墨西哥,台灣、日本、菲律賓都潛藏地震的高風險。

台灣和墨西哥的地質環境非常相似,都是板塊擠壓、衝撞,但是墨西哥比台灣複雜,有北美大陸、科科斯、南美大陸和納斯卡4個板塊不斷擠壓,才會造成墨西哥地震頻繁。台灣也是如此,菲律賓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隱沒,帶給台灣許多地震。

在板塊擠壓的環境裡面,如墨西哥、日本、台灣,都是地震風險高的地方,現在地殼能量不斷累積,這次墨西哥發生規模8的地震,告訴各國環太平洋地震帶會有釋放規模8地震的情況,而2011年日本也曾發生過始料未及的規模9地震,這些前車之鑑都是提醒台灣在這樣的先天環境之下,具有相當高的地震風險。

小地震釋放能量

但是,今年不只先天性地震風險高,還面臨很深的危機感,因為今年的地震特別地少。每一年地殼累積能量的時候,都會透過大大小小的地震,想盡辦法抒發能量,以台灣而言,一年的有感地震平均是666次左右,其中規模5以上的地震大概有26次以上,不斷抒發地殼能量。

規模6以上的地震則平均3~5次,一個規模6的地震,大概相當於一顆廣島型原子彈的能量,把這些地震加總起來,台灣一年釋放的地殼能量大概相當於8顆原子彈左右。

如果地震規模小,次數又少,等於應該釋放的能量都沒有被釋放,還在持續累積當中,累積到一定程度,一定會超過地殼可以承受的限度,就會爆發規模更大的地震,屆時會帶給台灣非常大的傷害。

問:所以汪老師的意思是有大大小小的地震反而不是壞事,不必太擔心,特別是規模4~6的地震晃一晃,其實是相當程度釋放能量,否則台灣就會面臨規模更強、破壞力更大的地震。

強震多在台灣西部

汪中和:以台灣的地質條件而言,規模7很容易,但規模9大概不可能,規模8除非在外海,否則通常也不容易發生,因為規模8的地震長度須很長,才能帶來規模8的能量,譬如日本311大地震的海底地震長度超過500公里,台灣從北到南不過400公里,因此不太可能有那樣的條件。

但是規模7的能量所帶成的破壞力也不容小覷,因此台灣還是需要小心防範。以台灣而言,台灣分成東、西兩部分,先前提到台灣1年有600多次有感地震,4/3都是在東部,花蓮、台東地震非常頻繁,能量釋放也相當充足,所以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比較低。

西部有感地震次數少,能量持續累積,所以過往看到台灣發生規模7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千人以上的地震都是在西部,譬如新竹、南投、嘉義。台灣地震發生的地理分布、次數、能量釋放的多寡決定了台灣大、小地震發生次數、帶來的災害與危險。

問:台灣在面對地震的時候需要好好準備,也要有判斷力,如果是規模7的地震就要提高警覺,碰到規模4~6地震則忍一忍,不會造成太大傷害?

汪中和:台灣若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一定會造成一些影響,規模愈大,影響愈深。基本上,規模6以下的地震就不用太擔心了,它會發生,但不會造成什麼傷害。

問:所以我們需要禱告多一點小地震,就可以減少大地震的風險。請賈博士分析這次墨西哥的強震,讓台灣學到什麼功課?

賈新興:首先,想先提問一下,規模8以上的地震是否在墨西哥也比較罕見?

汪中和:是,墨西哥上一次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是在1985年。

重喚天災危機感

賈新興:距離現在,相隔30多年,跨了一個世代。我認為人們經常忘記天災的危險性,過去曾經發生過規模那麼大的地震,可能上一輩記憶猶存,這一代年輕人因為沒有經歷過,完全沒有感覺。這也是政府在做防災教育宣導的時候,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如何提高人們的危機意識。當然不是嚇小孩子地震多恐怖,但一定要落實教育孩子的危機感。

颱風、地震是影響人口最多的天災,當然以影響的程度而言,地震遠高於颱風,但是當地震過後,又來颱風,真的是雪上加霜,因此防救災體系需要思考當面臨複合式天災,乃至於人為設施的災害同時發生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上一個颱風來的時候,原子能委員會剛好要在核1、核2演習,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每次演習一定都是挑好天氣,颳風下雨就取消或延期,但我常在想是否也可以在下雨天做防救災演練?當然還是要顧慮到安全問題,颱風天不能這樣做。

不過像這次墨西哥地震之後緊接著颱風,說明天災不會單獨挑好天氣的時候來,下雨天做防救災演練雖然很不方便,但未來也可以考慮不要只挑好天氣的時候進行防救災演練。

問:請汪老師分析墨西哥面臨這次強震,政府方面做了什麼努力?假設台灣發生規模7~8的強震,對比2個國家政府,會有什麼差別?

2次地震差別大

汪中和:這次強震發生在西南外海,距離人口最多的墨西哥市比較遠,因此造成的影響也較輕微,比起1985年9月19日的地震,後者比較靠近墨西哥,震波到了墨西哥市會放大,再加上墨西哥是一座沉降、沉積物非常多的城市,因此帶來非常驚人的傷害。

那時候死亡人數接近萬人,受傷人數超過3萬人,超過10萬人無家可歸,由此可知,兩次地震帶來的影響天差地別。再加上,墨西哥政府的地震預警做得相當好,一發生地震,墨西哥市立刻收到警訊,馬上採取防震措施。

隨著科技進步,防災措施的提升,對於削減地震在一個國家的危害度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台灣最需要努力趕上的地方,雖然台灣過去不段推進這方面的投資與建設,但不可以停止,還要繼續往前。

問:墨西哥在災難的預料、應變已經有在進步?那假設同樣的地震移植到台灣,汪老師認為台灣有什麼應該注意的地方?

建築物防震最重要

汪中和:台灣單單以台北盆地來說,就有一個三角活斷層,是地震來臨時,很容易錯動的斷層,而台北盆地的人口特別密集、建築物特別老舊,內政部長李鴻源曾經說過,若台北發生一個像集集地震一樣的災害的話,造成的傷亡會是10倍之多。同樣地,如果發生在台南的地震換成台北,恐怕幾千棟房子都將受損。

台灣在地震的預防與改進方面,除了地震預警系統之外,建築物防震工作的加強是首要之務。另外,台灣地質環境較年輕活躍,因此島上活斷層特別地多,全島加總有50多個活斷層,而斷層線經過的地方,都是地震發生過後,傷害最大的地方,台灣又地狹人稠,除了建築物加固防震之外,當地居民應該要疏散。

問:究竟台灣應該如何面對地震?請賈博士作結。

賈新興:面對天災,不應該心存僥倖,認為只為有單一天災發生,2種或者多種,甚至人為設施的破壞都有可能在真實世界裡同時發生,所以在做防救災演練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已經準備得萬無一失。

居安思危,因為如果沒有事先做好準備,災害來臨的時候連躲去哪裡都不知道,那時候再感慨已經遲了。一個有前瞻性的政府一定要幫助人民趨吉避凶、躲避災難,能夠安居樂業,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