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灣新文學怎界定 教部:年代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69588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十二年國教國語文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中高中教材編選,課審大會前天通過白話文選以台灣新文學作家(含原住民)作品為主,兼具世界華文文學、翻譯作品、文學論述等,並酌採古代接近語體(白話文)之作,但外界憂心台灣新文學該如何定義?教育部昨表示,應會以「年代」界定。
回應:似乎用年代去界定比較不會有問題,不然有些接近白話文的文言文(如章回小說)列入課文,可能比純文言文更難讀。另外有作家建議可以讓議題更多元,兼顧族群、性別、階級,像是原住民文學、女性文學等,覺得這是很好的提議,比例目前訂出來了,題材多樣的選文除了能豐富教材,也能讓高中生培養多元議題的思辨能力,這部分也要教師配合選文深度教學,這部分要關注9月23日教育部如何決議。
二、從小學投資 大陸證監會推動中小學投資教育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2697941
「學投資,從小抓起」,中國證監會正在推動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試點。目前已有上海、廣東、四川等20餘個省、市、自治區開展試點,將投資者教育納入中小學、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之中,並編制了中小學普及金融知識教材。
網路上也流傳出這些金融理財課程的教材圖片。一本名為《金融與理財》的教材屬於中小學拓展性課程教材。另一本適用於初中的教材,在一章叫做《懂一點股票行情》的課程中,圖文並茂地描繪了一位小朋友學習K線的情景,並搭配介紹了K線的十二種形態。
回應:中國把投資理財列入各級學校課程中,反觀台灣,有關理財的內容要到高中公民科才有,告訴學生的觀念往往只有「股票風險大,定存最保險」等基礎概念,台灣學生對金融知識涉獵極少,可能也是年輕人少買股票的原因之一,投資教育應該從小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