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部:不曾要中文系併入華文系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685978?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教育部今天於網站「爭議訊息澄清專區」中刊登聲明,澄清整併中國語文、華語文2細學類,僅是諮詢會議中的一個學者的修正意見。後來進行系所歸類調查時,便有多個中文系所反應不妥,教育部再召集相關專家討論,已決議分設2細學類。
教育部統計處長楊貴顯昨天出面受訪時也強調,學科分類只是為了方便教育統計、研究的國際比較,從頭到尾都沒有要求中文系要改名或是併入華文系。
楊貴顯表示,各大學系所可以依自行教學、研究方向,決定要歸入哪一個細學類。有些橫跨多個學類的系所,例如資訊管理系,則可視課程安排多寡,選擇要歸入資訊或管理學類。
回應:原本只是學科分類的問題,但加上最近課綱爭議敏感,被放大檢視是否有去中國化的意圖,引起各大學中文系教授反對。教育部馬上澄清是調整分類,並不是要合併兩系,感覺最近因為課綱審訂,教育專家神經特別敏感。
二、世界排名台大14年來新低 教部:太重排名恐淪衝論文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2686696?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昨公布2017至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台灣26校上榜,其中台大跌到第198名,創下14年來新低,特刊主編菲爾.巴堤表示,「比較亞洲其他地區,中國及香港等頂尖大學排名攀升,台灣排名持續下滑令人擔憂。」對此,教育部高教司表示,深耕教育若只看排名或評鑑恐流於形式,未來將極力朝提升教學品質來進行。
台大研發長李芳仁表示,「將軍沒有帶兵,猶如無箭之弓,如何打仗?」他認為大學要打好國際盃,勢必要投注足夠經費。
「一味只看排名,恐淪為衝論文數!」教育部強調,高教評比應該朝全面性多方考量,若只注重評鑑的指標,可能反而讓大學只重視衝論文數量,未來高教深耕計畫將要求各大學強化教學,至少5成的經費須回饋到學習主體的學生身上,讓大學生的研究能量串連起社區與產業,以帶動整體的技術創新。
回應:泰晤士報的世界大學排名依據包括教學、研究質量、論文引用次數等指標,衝論文數追求排名,不如把經費花在學生身上,強化教學品質。另外教育部回應高教深耕計畫將會減少「打國際盃」的學校,所以經費更集中在頂尖大學,並要求至少五成經費回饋到學生,但未來上路後學生對教育品質提升有沒有感,還是只是幫少數教授加薪、衝研究量,應該要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