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有三好 專家:減輕地球負擔最好

邱慕天 2017/08/30 12:01 點閱 33609 次

【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分析報導】面對台灣少子化現象嚴重,每年新生兒跌破20萬。偏鄉中小學收編、大學面臨退場,閣揆林全認為「低薪、高房價、托兒、教育」是4個主因;但根據《VICE新聞》,在全球市場發達國家更明顯的答案,是隨著1970年代越來越多的婦女進入勞動力,家庭規模就開始縮小了。育兒是一件辛勞的事,職場女性無法蠟燭兩頭燒,也就傾向只生1個或不生。這是一種取捨,但不是只有壞處。

樂善好施、活躍政壇

在資訊文明社會以前的傳統社會中,生兒育女是倫理職責、是天命、是正常。「年紀到了」而未婚無子,要不就會質疑「身心理違常」,或──在經濟學者凱因斯及教宗方濟各兩位獨身名人的言論解讀下──被認為「只活在當下」、「自私」、「不在意/投資未來」。

然而,這些對「不婚族」與「頂客族」的刻板標籤,卻不被社會科學的統計支持。根據《經濟學人》引述,比起有家室者,無子的人設立「慈善基金會」獻愛人間的比例更高,也更為樂善好施。在美國境內的稅單調查發現,他們一生中比有生兒育女的人樂捐出12600美元,將近40萬台幣。他們沒有「世襲」的考量,因此把資源分享出來促進階層流動,讓社會更多公平和溫暖。

同時,能攀上高階政壇服務社會大眾的女性,也常常是沒有育兒負擔的。英國的梅依、德國梅克爾、台灣的蔡英文都無子。作為已婚男性,印度的莫迪、日本的安倍晉三、法國的馬克宏也沒有生孩子;愛爾蘭新相瓦拉德卡則是獨身的男同性戀。所以不能說他們不關心社稷前程;《經濟學人》也指出,美國常見「王朝」一般的政治家族,或是「用人唯親」,也比較不會發生在無子的首相執政時。

緩解地球超載

最後,少子化現象確實讓各國都必須被迫進行沉痛的年金改革,因為嚴重失衡的青壯勞工與高齡(暨長壽)退休人口的比例,勢必壓垮財政。然而,適當地從擁有年輕人口的第三世界引入移民,即可緩解這個問題。英國《獨立報》指出, 全球人口正在急速增長,在本世紀前必要突破百億。考量每個人要消耗的食物、水、電力、能源,以及製造的垃圾和排泄物,以及對「繁榮文明生活」的追逐,不生孩子,就是對地球未來最實質、感心的貢獻。

在對傳宗接代的家庭價值信仰上,基督教界有以舊約《創世記》經文「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催婚催生、應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儒家倫理者;卻忽略了保羅在對新約教會的勸勉中,指出「因現今的艱難,不如守素安常才好」;認為獨身的人,就不必為家室的利害掛慮,反能擁有更崇高寬闊的心靈視野。
因此「少子化」的問題意識,毋寧說更取決於我們對「生養」的概念是否包含其他的「族群與移民」,以及如何想像世界的未來。

A
圖說:「無子」有可能是一種「只愛自己」的自私選擇;但在基督的教導中,同樣也(可以)是最大愛無私的選擇。(photo by Lena1 via Pixabay- used unde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