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監走訪系列之三》《鹹水雞的滋味》拍攝霧中見明燈

張嘉琦 2017/07/24 07:28 點閱 22584 次
本報記者走訪北監採訪台北電影節最佳短片《鹹水雞的滋味》在獄中拍片的故事。(photo by 林意玲/台灣醒報)
本報記者走訪北監採訪台北電影節最佳短片《鹹水雞的滋味》在獄中拍片的故事。(photo by 林意玲/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張嘉琦台北報導】擠在約5坪狹小又悶熱的空間裡,一群人用陽春的設備和不多的經費,最終拍攝出意外拿下第19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短片獎的《鹹水雞的滋味》。「拍攝短片勞動的是心。」參與拍攝的台北監獄教誨師吳政虔說,在他眼裡,拍片比一般勞動更辛苦。而戒護管理員丁義書則說,親身經歷過才知道拍片的困難。

有限資源無限感動

走過一層又一層鐵門,開啟一道又一道門鎖,才能進入張作驥導演短片《鹹水雞的滋味》的拍攝現場,也就是高牆內的小牢房。這裡是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真實容納3773位受刑人的地方。牢房有大有小,從3坪到8坪都有,門房一開就能一眼望盡房內的空間,能看見在牆上依序掛得整齊的毛巾、單人大小的無門浴室,還有頂上一格格收容人的置物箱。

很難想像可以在這裡拍出一部短片,甚至獲得獎項肯定。僅僅1萬元的拍攝經費,16名演員及工作人員,2週的實際拍攝時間,總共5個多月的拍攝和製作過程。

如同狹小的牢房,無論劇組人員或拍攝規模都小小的,與一般電影拍攝規模無法相提並論,卻拍出了深刻令人感動的短片。第19屆台北電影獎評審認為,在面對有限的資源以及許多侷限、在困難的環境裡拍攝,卻能展現出精彩的場面調度,是這部片主要的獲獎原因。

經歷才知拍片辛苦

吳政虔回想起拍攝過程說,拍夜戲的部分比較困難。因為拍攝期間還是必須配合獄中作息,因此短片中夜晚的片段實際上也是在大白天進行。而一般日間,牢房旁邊的工廠正常運作時雜音很多,為了拍攝短片必須與工廠協調配合盡量靜音,否則一有雜音,整個拍攝就得重新來過(現場收音)。這讓人了解到,有這樣高度的要求,才有了顯得清淨樸素的《鹹水雞的滋味》。

監獄戒護人員丁義書飾演提帶接見的戒護主管,帶著主角龍祥及其他收容人去會客。他說,除了現場收音是個問題之外,走位也不容易,光是拍攝的演員們走位與角度的問題就拍了接近十次。「其實透過這次拍片我才知道拍片的辛苦,特別是拍片的設備比較簡陋,有些畫面需要重新來過幾次,補拍幾個不同的角度。」

霧裡的明燈

還沒出獄,母親卻得了肝癌末期,再也不能相見。《鹹水雞的滋味》主要講述收容人無法陪伴在母親身邊的遺憾,以及那說不出口的懊悔和無奈,短短38分鐘的影片,蘊含深深的寓意。如果跳脫出來站在觀眾的角度,怎麼看待自己參與拍攝的這部短片?丁義書說,短片讓他體悟到對家人的愛要及時,會觸發自己對母親的親情,想更珍惜與母親相處的時間。

「人生海海,我們就像在霧裡面漂流的船,燈若不打開就看不見方向,而那顆燈,我想,就是我們內心最深最深的愛。」片尾這句話是讓丁義書感觸最深的一段,當最後一幕,攝影機轉移至主角龍祥吐煙的桶子,觀眾隔一片吞雲吐露望向龍祥愁苦的表情,如同龍祥透著濃霧懷念與母親的過往,讓觀眾藉由這部影片,點亮自己心中那盞愛與良知的燈。

延伸閱讀:
《北監走訪系列之一》專訪北監談《鹹水雞》拍攝甘苦
https://www.anntw.com/articles/20170723-b3Ui
《北監走訪系列之二》張作驥獄中拍電影北監如履薄冰
https://www.anntw.com/articles/20170723-ilpO
《北監走訪系列之四》拍攝《鹹水雞》能改變1人足矣
https://www.anntw.com/articles/20170723-ry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