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有「龍象情結」的中國與印度,最近又在有爭議的邊界出現軍隊「對峙」的緊張場景,僵局已經長達一個月,危言聳聽的說法是: 雙方正為可能的開戰進行兵力部署,類似1962年的邊界戰爭恐一觸即發。
因為有陸媒報導,中共的殲10與殲11戰機已輪番進駐西藏高原機場,重型裝備也已前往與印度接壤的邊境集結,呈現風雨欲來的詭譎氣氛。
中方開路引爆爭端
衝突的發生,是今年6月中國大陸在與不丹交界的洞朗高地進行開路工程,不丹政府遂向關係密切的印度求助,印度於是派兵前往洞朗阻止工程,中印各調軍隊對峙,引發國際高度關注,同在漢堡參加G-20峰會的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都刻意迴避不見面。
不丹是印度在南亞地區最緊密的盟友,中國未能與不丹建交,是印度一直反對。反對的原因,正是長期來邊界劃界問題。中國大陸與印度之間邊界長達3500公里,雙方各自宣稱擁有部分邊界地區主權,成為引爆衝突的導火線。
印度的關注點是,一旦中方完成了上述的道路建設,中國軍力會更加方便地覆蓋在戰略上十分敏感的「咽喉地帶」,這一20公里寬的咽喉地帶是印度本土和7個東北邦的連接走廊。
麥可馬洪線牽強附會
早在1913年至1914年間,當時統治印度的英屬印度政府、西藏地方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曾經舉行會談。當時英國與西藏政府都同意根據「麥可馬洪線」(McMahon Line)將喜馬拉雅山以南劃為印度領土,但是遭到國民政府反對。
歷史學家說,麥可馬洪線其實是一條牽強附會和粗製濫造的邊界線,相關各國又對該線理解不同,遂成為日後中印邊界衝突的起源。面對領土爭議,北京與新德里抱持不同立場,中國大陸主張透過談判協商尋求妥協;獨立以後的印度則不承認有領土爭端,並將爭議土地都劃入自己領土之中。
雙方難上談判桌
近年中國大陸在南海和印度洋擴張勢力,美國為制衡中國,倡議結合日本、澳洲、和印度成立「亞洲小北約」,引起北京對印度警覺。本月17日剛落幕的美日印三國馬拉巴爾(Malabar)聯合軍演,美國與印度都派出了航空母艦參加。
研究兩國衝突歷史的學者堅信,為避免走上軍事衝突,必須無條件展開全面的中印邊界談判。中國大陸也呼籲談判協商。但該學者也認為,開展談判的難度很大,因為印度國內的對中國敵對情緒和「扭曲的群體受害者情結」,讓談判很難理性進行。後續發展仍要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