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儀器檢測污染源 環境稽查可加速

林亭妤 2017/07/17 15:08 點閱 34456 次
環保署技轉中研院的拉曼光譜技術。圖為「拉曼光譜儀」。(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環保署技轉中研院的拉曼光譜技術。圖為「拉曼光譜儀」。(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只要1滴水、3小時,就可以掌握環境污染源!環保署17日與中研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將針對各項環境議題如:金屬廢水、PM2.5等進行檢測技術的研發升級。環保署環檢所所長顏春蘭並指出,目前中研院研發成果最佳的是「拉曼光譜儀」,未來持儀器到現場稽查電鍍業者,將可立即知曉業者是否有排放毒性廢水。

中研院將與環保署合作,為提升國內環境品質的目標努力,兩者未來合作舉辦的交流研討會,議題將包含環境鑑識科學、新型檢測技術、大數據解析與演算法、基礎環境科學研究等。

環保署長李應元指出,污染來源可分為移動污染源、固定污染源以及國外進入,而最重要的就是要追出污染源頭究竟是誰,想精準抓出元兇,必須確實了解污染源的組成成分以及比例含量,但如今各種污染來源交互反應,都讓成分與比例的解析更困難。

過去環保署使用傳統分析方法篩檢環境毒性物質六價鉻、氰化物時,常需大量採樣保存、檢測又耗時,現在環保署環檢所已自中研院技轉了拉曼光譜技術,顏春蘭說,這項技術具備高分辨力、高靈敏度、快速檢測的優點,未來持儀器到現場稽查時,可以立即知曉業者是否有排放電鍍廢水。

此外,當稽查人員採樣時,不同於以往需採樣重達1公升的水質樣本、花費1天的時間檢驗,現在只需要1滴水、3個小時就可以判定。

中研院表示,會持續為環保署量身訂作「可攜式拉曼光譜儀」,只要將探頭結合奈米晶片,伸入水中就可直接分析,希望整體設備能輕巧到稽查人員只要背上一個背包,便可上山下海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