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游清淵分析報導】自從民進黨政府推出前瞻建設後,引發國人不少議論,幾成壓垮小英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多位交通專家持平指出,軌道是國家基本建設,車廂也可以演變為智慧型甚至無人駕駛,都會地區輕軌等同台灣鋼鐵工業的另一基石,便利全台偏鄉,無須對此抱持偏見。
「社區化的照護系統搭配便捷的交通,可成為未來台灣國家經營重要一環。」李姓運輸產業專家指出,輕軌運輸是運用電力驅動、具高容量及安靜平穩性能,且符合環保概念的大眾軌道運輸系統,車箱所施加於軌道上的荷重,比傳統鐵路或高運量捷運都來得低,所以稱為輕軌。由於其造價成本遠低於高鐵、鐵路或捷運,也比BRT安穩,值得普遍推廣。
運輸量可調節
一般輕軌系統除採用鋼軌鋼輪外,一列車多以1-4節車廂連接,轉彎半徑可在20公尺以下,最高速度可達60-100公里,因此每小時單向運輸量約為3千至2萬人次。若採用電力系統,通常為600伏特或750伏特直流電,並使用懸垂線吊架方式架空供電至列車集電室。然而今日的輕軌已經排除單靠有線電力傳輸一途,未來也大可導入綠能或智慧行控系統。
傳統地下重軌捷運成本過高、建設時程過長,各國都會區多改採輕軌運輸,並普及至偏鄉。「輕軌就是以棋盤公車的概念,配合小巴轉運,可成為台灣城鄉協和的骨幹。」對於台灣交通有研究、從事車業超過40年的邱先生如此表示。
在國發會「台灣輕軌運輸系統發展之現況與評析」一文中,認為我國發展輕軌系統過去已有,但進展有限。並認為高雄、淡水輕軌兩案「未來是否能成功,將對台灣其他地區帶來示範作用」。
其不以為然是「五都改制後未有清晰的發展藍圖」,認為發展捷運或輕軌運輸系統,多係為爭取而爭取,主張依據運量預測、地區特性、環境影響、經濟效益分析等,再行決定引進之系統技術型式之構造型式。
建設台灣在地化
李姓交通專家回應說,台灣城鄉輪廓成形已經數十年,特性是不可能像中國那樣大規模遷村拆屋,所以必須採行的是「導入」運輸系統,不能像過去那樣等候人口成長才思考交通問題。邱先生也認為,全世界只有台灣是國際機場建完30年後才有捷運的,如果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建設後沒有對外運輸,會是什麼景象?「新北市淡水新市鎮前期就是沒有對外交通,成為封閉死城,這就是傳統建設思維。」
國發會網站上的其他隱憂包括「適法性」以及對既有道路的衝擊、路權型式與安全檢核等。事實上,在國際間的BRT系統,全都納入基本的轉運功能,台灣過去的盲點就是缺乏總體營造概念,當然會滋生諸多問題,李先生也不諱言的說「過去出國考察都在觀光,當然不知道總體營造是什麼。」
http://www.npf.org.tw/3/12021 國發會之不以為然
http://www.tkbtaiwan.org/TKB/index.php/LRT交通部輕軌知識庫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C%95%E8%BB%8C%E9%81%8B%E8%BC%B8%E7%B3%BB%E7%B5%B1維基百科說輕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