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針對未來強降雨的治水計畫,水利署長賴建信5日在記者會上指出,「未來將運用2014年的『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優先治理此次致災的區域,並透過『前瞻計畫』中的240億元加速下水道建設。」經濟部次長楊偉甫說,「海綿城市過去已有執行,未來也會繼續加強推動。」賴建信補充說,「過去的治水計畫是有成效的!此次淹水多是資源受限還未治理地區。」
還未進入颱風旺季,台灣在2日迎接初梅就因短時間內的強降雨(時雨量超過100毫米),造成1178處淹水災情,總計淹水面積為1500公頃,其中1068件是因為都市內排水不及導致淹水。楊偉甫5日在「0601豪雨災害檢討」記者會上表示,「將優先於2週內搶修河堤受損部分,務求在首颱來臨前完工。」
下水道與海綿並進
楊偉甫指出,在都市防災的計畫中,過去已將建滯洪池等海綿城市設施及建下水道疏洪2種治水方法綜合考量,並以城市計畫運作,這部分也是專家學者所建議的防洪方式,「未來在前瞻水資源計畫中有1151億元的『水與安全』項目,其中有720億元用作強化都市防洪能力,同時也會施行『透水城市』的規劃。」
「在720億元的強化都市防洪能力計畫中,會針對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地預編240億元加強排洪下水道建設。」賴建信表示,由於上述地區過去的淹水面積本就廣大,且治水經費也受限,造成還未治水的地區在此次暴雨中受災,未來將集中資源改善相關排洪設施。
滯洪池起作用
「外界說過去治水無效,是非常不公平的批評。」賴建信指出,以高雄市桃源區為例,此次豪雨降下一年中超過57%的雨量,強降雨無法宣洩是此次災害主因,但過去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推動「6年600億元的流域綜合治理計畫(流域計畫)」是有成效的,不能說過去都沒在做。他陳列資料說,流域計畫起源自2013年的康芮颱風,當時造成17636公頃的淹水,此次只有1500公傾受災,已大幅降低了近1.6萬公頃。
賴建信說,流域計畫至今在全國已興建39座滯洪池、有1986萬立方公尺的滯洪量,在此次強降雨中也發揮一定的功效,民眾可觀察過去雲林縣的沿海地區經常淹水,但這次大幅的縮小了淹水區域,海綿化城市與建造下水道工程是同步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