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醫結合專業 陪憂鬱者談心

林亭妤 2017/05/14 17:53 點閱 23239 次
家庭醫學醫學會14日舉辦家庭醫學日活動,邀請台灣豎琴演奏家解瑄演出。(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家庭醫學醫學會14日舉辦家庭醫學日活動,邀請台灣豎琴演奏家解瑄演出。(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因憂鬱症而走向輕生的人逐漸增加,13日一名成大教授跳樓身亡,其妻證實丈夫患有憂鬱症病史;日前還有才女作家林亦含也選擇結束生命。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14日舉辦家庭醫師日活動,響應世界衛生組織,將今年主題訂為「全方位守護」,並結合董氏基金會,希望將預防憂鬱的方法更推廣向基層家醫群。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李孟智在致詞中指出,將活動辦在母親節這天,是因為家醫群就像時時刻刻在照顧家人健康的母親一樣,家庭醫師具有多專業的訓練,可以就近給予民眾第一線的健康照護。

「我的門診中,發現約3成病人多少伴有心理問題,可能還不到罹患憂鬱症,但已經出現焦慮、心情低落等前兆症狀。」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大家醫部兼任主治醫師張必正14日受訪時強調,家醫科的訓練過程含有身心科訓練,包括辨別心情低落、輕度憂鬱等,也可提供行為訓練,希望能透過最基層的家醫,協助專科醫師篩檢出更多憂鬱症病人。

醫學會指出,基層醫療服務強調預防保健,可減少住院與急診,避免過度專科化治療的耗費與不利。張必正舉例,當民眾發生頭痛時,可能是由婦科、神經科或其他科別的病兆所引起,若直接前往大型院所的腦專科就診,容易發生因各專科處理的專業不同,診斷後醫生一句「你這個可能要去看XX科哦…」,而開始了不停轉診的夢魘,對健保制度而言也是不必要的花費和負擔。

張必正說,「而家醫科醫師在做的,便是負責幫病患做詳細的問診、分析,然後介紹民眾到最需要掛號就診的科別。」

董氏基金會心衛中心諮詢委員詹佳真受訪時指出,憂鬱症已成為人類失能的最大主因,但由於不被社會接受、污名以及病患給自己標籤化,只有不到1/10的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也因此,希望可結合家醫群的詳細問診功能,促使罹患憂鬱症的人找「他信賴的人/醫師」談一談他的內心感受,藉此找到接受治療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