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農產價格大幅波動,讓農戶與消費者都有怨言,如何穩定農產價格始終是農業施政的一大挑戰,而透過契作方式,將有助於改善國內農產產銷失衡,減緩價格風險。
紅藜契作助農友
日前義美公司與屏東原住農民簽約契作,今年將以高於市價的每公斤新台幣625元收購1萬公斤紅藜,將合作10年,希望發揮企業社會責任,支持農民以友善農法種植耗水量少、農藥使用量低的農作物。這對經常受到市場價格波動所苦的農民而言是一大福音(希望能擴大辦理),加以有大學醫療團隊研究指出紅藜有助於人體保健,勢將帶動國內紅藜的種植風潮。
不過該如何避免一窩蜂種植,導致供需失衡、價格暴跌的慘狀,以及如何調控國外價格相對便宜的紅藜進口數量,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事先做好協調整合,避免各自為政,影響到農民收益。
養殖戶肯定
上述例子讓人想起,兩岸曾辦理養殖虱目魚契作,由中國大陸企業向我國台南學甲虱目魚養殖戶保價收購,每年收購350萬台斤共試辦5年,並於去年到期,惜因保證價格、政治紛擾、中國市場接受度低等因素,今年未再繼續。
儘管後2年發生拖延尾款給付狀況,但是多數參與過兩岸契作的養殖戶,對該契作成果多持肯定態度,希望能持續下去。
為此,希望我國政府也能如紅藜作物般,積極鼓勵國內廠商或企業主和虱目魚養殖戶採取契作方式,一來可以有效管控養殖虱目魚的衛生、安全和品質,有利於國內市場銷售和國外市場的開拓;二來可以穩定養殖戶收益,讓養殖戶可以安心照顧池魚;三來也可以證明蔡政府有責任也有能力照顧自己的同胞和產業。
第三方保障權益
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風潮,台灣政府正積極推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農業往往成為敲門磚,由於國外農產品擁有規模經濟優勢,生產成本低,開放進口對台灣農業將造成衝擊,導致農民憂心忡忡。若能透過契作方式穩定農戶收入,對農民是一大保障。問題僅在於如何架構具信譽的契作媒合平台,找到有意願承擔社會責任的廠商,達到雙贏。
另外,由於農畜漁產品產量和價格受到氣候、天災、病蟲害等影響,存在高度不確定風險。為共同承擔生產風險並確保雙方都能遵守契作合約內容,不會輕易毀約,可以透過保險、第三方公證、先銷後產、區塊鏈運用等方式來確保雙方權益與公平性。這些恐怕是蔡政府在提高農民收益,追求農業永續需優先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