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部集合了史恩‧康納萊、米高‧肯恩、安東尼‧霍浦金斯、勞勃‧瑞福及麗芙‧烏曼等巨星的電影《奪橋遺恨》,得到多項國際大獎。電影描述1944年二戰歐洲戰線的阿納姆戰役中,盟軍在荷蘭與德軍為了爭奪橋墩進行激戰,最後盟軍慘敗。
遺恨未能奪橋/WHA
阿納姆戰役是代號為「市場花園行動」的關鍵;由於盟軍未能奪下位於荷蘭、以阿納姆為名的這座橋,因而未能順利跨過萊茵河,直抵德國本土,二次大戰也未能按盟軍計畫在1944年結束,被迫推遲了一年。電影中,形容這座橋是「A bridge too far」,這座橋太遙遠了!
敗由皆是錯估情勢
40年後的最近,台灣也出現了一個讓人感到非常遺憾的失敗行動,姑且稱之為「奪WHA遺恨」(WHA too far;WHA:世界衛生大會)。市場花園行動是空降作戰計畫,民進黨政府想要繼續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靠的也是「空戰」─蔡英文10度在推特上發文,爭取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際社會的支持;然而,WHA實在太遙遠了,台灣恐怕無法如願。
市場花園行動失敗有幾個原因。首先是,諾曼第成功登陸後,盟軍心態上轉為驕傲;其次,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急著想要跟美國的巴頓將軍一別苗頭,因此提出這項大膽的作戰計畫。
第三,盟軍錯估了德軍的實力;第四,盟軍沒有採信荷蘭當地反抗軍的直接情報。聽起來,這跟蔡英文政府在WHA上遭到失敗的背景因素,似乎頗為類似。
多次敲門 WHO不理
過去8年,台灣年年都有機會參與WHA,可能讓不少台灣人認為參加WHA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過去台灣之所以能夠參與,並不是台灣特別幸運,也不是如蔡政府所說的「台灣對國際公衛有重大貢獻」或者「台灣若缺席,將會形成國際公衛的一大漏洞」,這些事,老實說,高度政治化的WHO並沒有多在意。
自1997年起,中華民國政府年年申請加入WHO以及參與WHA活動;使用過的名字包括中華民國、台灣、中華台北;甚至為了能夠順利加入WHO,還有人建議採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經濟實體模式,以「TPKM公共衛生實體」(TPKM為台澎金馬)為名,加入成為觀察員,但都遭到拒絕。
參與有賴中國善意
馬英九執政後,因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在我方承諾不會造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下,從2009年開始,中國大陸同意我方參與WHA。對蔡英文政府來說,經過這場「奪WHA遺恨」,應該可以深刻了解到,中華民國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與國際事務上,完全仰賴中國的善意,盟國發言的影響力相當有限。
因此,這次即使有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和日本政府發言人菅義偉,先後表示支持台灣參與WHA,看來都無濟於事;這就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台灣,要嘛接受這樣的結果,日後走到哪裡就碰壁到那裡;要嘛重新思考接受九二共識的可能性;不然,就一直拖著,每次只要想加入國際組織,就得傷心一次、憤怒一次。
蔡英文政府的選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