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成長2% 學者:內需市場仍冷

鄭羿菲 2017/04/24 17:57 點閱 32189 次
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擔憂,政府在經濟復甦與體制改革同質推動的情況下,將成兩頭空。(photo by 鄭羿菲/台灣醒報)
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擔憂,政府在經濟復甦與體制改革同質推動的情況下,將成兩頭空。(photo by 鄭羿菲/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國內、外金融機構都預測台灣2017年GDP將達到2%,但在經濟大環境復甦的情況下,經濟學者擔憂可能只是金玉其外,目前佔台灣產業多數的服務業NMI指數低於50%,消費與投資都不如預期,只有製造業讓出口增溫,民眾無法實質感受到經濟復甦。學者建議,政府在施政應重經濟而非改革,否則將兩頭空;此外,部會中階主管應建立跨部會輪調機制,降低本位主義,培養協調能力。

2017年台灣的GDP能達到2%?國內部分,主計處預測1.92%、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預估為2.1%、中華經濟研究院是2.11%;而國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預測台灣GDP為1.72%。顯見台灣景氣即將復甦,但經濟學者認為經濟狀況沒有想像中的好。

經發引擎冷了2支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24日在「台灣景氣復甦,為何外熱內冷?」研討會上表示,3月份製造業的PMI高達65.2%,創下自2012年7月份以來56個月的新高,反觀服務業NMI卻均低於50%,代表台灣的內需市場仍不熱,「經濟成長的三支引擎中,只有出口增溫,但消費與投資都不如預期。」

「景氣循環擴張其常見的低基期、過去幾年景氣低迷低庫存,如今開始補回庫存,而原先擔憂通貨緊縮,現原物料價格開始通膨,這三道暖風營造了短期榮景,但長期問題仍在。」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說,台商仍不願在景氣擴張期增加投資,共有六大原因:
一、長期結構性問題纏身,如科技業遭紅色供應鏈與全球品牌夾擊。
二、新ICT生態系的內容與應用層(內容網站與搜尋引勤等)缺乏代表性的大規模廠商。
三、實質薪資與生產力脫鉤,導致吸引與留住人才的誘因偏低。
四、兩岸政策不明,產業交流叫停時有所聞。
五、經濟政策欠缺妥善規劃。
六、能源政策思慮不周。

服務業普遍低薪

王健全分析,2001~2015年台灣服務業投資負成長,伴隨投資不振,服務業的勞動生產力成長率亦大幅滑落,內需市場的惡化造成台灣薪資停滯的4大山頭包括:1.製造業代工模式毛利低,產業外移。2.過度投資專科大學以上的教育,教育機構要逐漸退場。3.服務業缺乏產業化思維,導致服務業規模小、缺乏國際化競爭力與高階人才的需求。4.外人投資少,缺乏跨國企業及高薪機會。

「台灣經濟要復甦,不能與改革並行,必須讓民眾在短時間內感受到經濟的溫度,方可樹立新經濟舵手的聲望。」梁國源擔憂地說,執政者必須從政見中排定優先順序,結構性的改革雖有急迫性,但不宜搶快推行,應循序漸進地推動,「復甦經濟與改革並行的後果,恐成為在金融海嘯後,歐元各國最終引發歐債危機,拖慢經濟復甦的步伐,更激發出各種脫歐力量。」

梁國源表示,台灣要以小博大,必須要發展友善的經商環境、審慎的金融政策、公平開明的社會政策。王健全建議,讓部會首長、中級主管跨部會輪調,讓政府養成跨部會協調的習慣,並打破部會本位主義,如經濟部推動「5+2」產業,財政部就要能搭配祭出租稅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