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實習記者鍾佩慈綜合報導】水鳥也有性偏好!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濫交會混合基因庫,減緩新物種的演化。研究員傑克森說,那些多偶制的水鳥後代,因為濫交致基因普遍相似,將難以演化出新物種。
根據《每日科學網》報導,許多物種在做性選擇時,都會偏向有特定特徵的個體,這是形成新物種的強大驅動力。當雌性偏好一個特徵時,其後代會同時遺傳父親的特徵和母親的偏好,因此當雄性的特徵得到性選擇優勢時,這個偏好的基因也會一併得到優勢而增加。一旦雌性的偏好改變,附近的雄性也會迅速的變化,進而演化出新物種。
根據《獨立報》引述在頂尖學術期刊《Evolution》中的報告,由英國、美國、德國、瑞典和馬達加斯加組成的科學家,透過水鳥在世界上不同地區的79種DNA樣本進行比較,共同分析了水鳥的基因結構在過去隨著時間推移的演化。
研究發現,在一個季節與多個配偶繁殖的多偶制水鳥,在尋找配偶的壓力下,有時需飛行數百公里尋找,甚至飛到哪就繁殖到哪,研究員之一傑克森說,「多偶制的水鳥因為濫交,降低了在不同地區的基因差異,因此比較難演化出新的物種。」
相比之下,在一個季節只有一個配偶的水鳥,隨著時間推移往往會回到同一個繁殖地,代表牠們可以逐漸適應當地環境,與同一個配偶繁殖,使得物種整體有更大的機會產生個體差異明顯的各種特徵。因此相較多偶制的水鳥在世界各地基因都很相似,研究員發現,一夫一妻制的水鳥反而在基因上隨地區而不同。
「我們對這些發現感到相當興奮!這個理論完全推翻了傳統的智慧。」巴斯大學的教授塞克利補充,在美國東岸的大西洋鱂魚能夠免死於污染水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具有種族間多樣性的基因差異,讓牠們遇到危機時可以快速發展出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