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辮鴴不吃花生,卻偏好聚集在花生田裡,因此有個外號叫「土豆鳥」。(photo by農委會特生中心)](/system/assets/images/000/034/714/big/%E5%9C%96%E8%AA%AA%EF%BC%9A%E5%B0%8F%E8%BE%AE%E9%B4%B4%E4%B8%8D%E5%90%83%E8%8A%B1%E7%94%9F%EF%BC%8C%E5%8D%BB%E5%81%8F%E5%A5%BD%E8%81%9A%E9%9B%86%E5%9C%A8%E8%8A%B1%E7%94%9F%E7%94%B0%E8%A3%A1%EF%BC%8C%E5%9B%A0%E6%AD%A4%E6%9C%89%E5%80%8B%E5%A4%96%E8%99%9F%E5%8F%AB%EF%BD%A2%E5%9C%9F%E8%B1%86%E9%B3%A5%EF%BD%A3%E3%80%82%EF%BC%88photo_by_%E8%BE%B2%E5%A7%94%E6%9C%83%E7%89%B9%E7%94%9F%E4%B8%AD%E5%BF%83%EF%BC%89_%284%29-1.jpg?1491885295)
【台灣醒報記者郭恩孝台北報導】生態保育從珍惜濕地開始!專家提出警告,台灣蘭陽地區及中南海沿海等地,濕地面積嚴重流失,是影響候鳥數量下降原因。農委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指出,自然棲地的減少與候鳥遷徙路線改變是造成候鳥統計數量銳減主因;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世鵬則呼籲,應正視溼地減少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
「2017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11日發表研究成果指出,「小辮鴴」候鳥的今年記錄為2,953隻,相較去年減少了1,547隻,數量明顯下降。「小辮鴴」為亞洲最大度冬候鳥族群,外號「土豆鳥」,因不吃花生卻偏好聚集在花生田裡而得名,臺灣雲林縣元長鄉為主要常見集中地。
林大利進一步指出,不只小辮鴴,包括黑腹燕鷗、翻石鷸、長趾濱鷸、蒼鷺等鳥類數量也已出現大幅下降,他表示,其中黑腹燕鷗的下降幅度最大,相較去年已減少4,238隻,這是對環境保護出現的重要警訊。
蔡世鵬談到,近期中國大陸與台灣沿海地區開發快速,已產生濕地面積嚴重減少的危機。他表示,雖然無法看出這些鳥類是否會因此瀕臨絕種,但從這兩年的數據來看,數量確實明顯銳減,對此,他也呼籲政府與相關單位應建立有效制度來經營、管理這些溼地,給予更多保護。
野鳥學會統計指出,台灣調查到的鳥類從去年的331種成長到343種,共計32萬2,353隻次的鳥類。其中「田寮洋」和「南澳」並列鳥種數冠軍,共調查到107種鳥類。「嘉義布袋」則是水鳥聚集的天堂,記錄3萬6,701隻的鳥類,連續四年成為鳥類數量最高的樣區。「高雄永安」的鳥類數量居次,共記錄到1萬8,429隻次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