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面積減少 台灣候鳥大幅銳減

郭恩孝 2017/04/11 12:38 點閱 22038 次
小辮鴴不吃花生,卻偏好聚集在花生田裡,因此有個外號叫「土豆鳥」。(photo by農委會特生中心)
小辮鴴不吃花生,卻偏好聚集在花生田裡,因此有個外號叫「土豆鳥」。(photo by農委會特生中心)

【台灣醒報記者郭恩孝台北報導】生態保育從珍惜濕地開始!專家提出警告,台灣蘭陽地區及中南海沿海等地,濕地面積嚴重流失,是影響候鳥數量下降原因。農委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指出,自然棲地的減少與候鳥遷徙路線改變是造成候鳥統計數量銳減主因;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世鵬則呼籲,應正視溼地減少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

「2017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11日發表研究成果指出,「小辮鴴」候鳥的今年記錄為2,953隻,相較去年減少了1,547隻,數量明顯下降。「小辮鴴」為亞洲最大度冬候鳥族群,外號「土豆鳥」,因不吃花生卻偏好聚集在花生田裡而得名,臺灣雲林縣元長鄉為主要常見集中地。

林大利進一步指出,不只小辮鴴,包括黑腹燕鷗、翻石鷸、長趾濱鷸、蒼鷺等鳥類數量也已出現大幅下降,他表示,其中黑腹燕鷗的下降幅度最大,相較去年已減少4,238隻,這是對環境保護出現的重要警訊。

蔡世鵬談到,近期中國大陸與台灣沿海地區開發快速,已產生濕地面積嚴重減少的危機。他表示,雖然無法看出這些鳥類是否會因此瀕臨絕種,但從這兩年的數據來看,數量確實明顯銳減,對此,他也呼籲政府與相關單位應建立有效制度來經營、管理這些溼地,給予更多保護。

野鳥學會統計指出,台灣調查到的鳥類從去年的331種成長到343種,共計32萬2,353隻次的鳥類。其中「田寮洋」和「南澳」並列鳥種數冠軍,共調查到107種鳥類。「嘉義布袋」則是水鳥聚集的天堂,記錄3萬6,701隻的鳥類,連續四年成為鳥類數量最高的樣區。「高雄永安」的鳥類數量居次,共記錄到1萬8,429隻次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