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反毒不彰 教部決結合家長

鄭羿菲 2017/04/10 16:50 點閱 20159 次
臺中市創路學園學生和指導老師展開「雙鐵環島深化紫錐花運動」,利用騎單車及搭火車交替方式,環島參訪六個戒毒村,鼓勵拒絕毒品危害。(本報資料照片)
臺中市創路學園學生和指導老師展開「雙鐵環島深化紫錐花運動」,利用騎單車及搭火車交替方式,環島參訪六個戒毒村,鼓勵拒絕毒品危害。(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教育部過往以「紫錐花運動」在校園內對青少年學子宣傳反毒,但校園染毒案件年年增加,讓朝野立委10日紛紛質疑反毒宣傳太過僵化,沒有達到功效。教育部長潘文忠坦言,「紫錐花過往以大型活動的形式宣導確實需要改變,未來將轉為校園結合家庭,增加家長對毒品的認識。」對此,沐恩之家戒癮顧問王倩倩建議,「政府可比照推廣避孕的模式,在衛生所免費贈送驗毒快篩劑,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狀況。」

紫錐花反毒無效?

「青少年首次接觸毒品竟然是12.5歲!」民進黨立委何欣純10日提出「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結果報告」數據指出,其中首次吸毒的地點有15.4%是在家庭、23.1%是在學校,這代表過去校園宣導反毒的「紫錐花運動」已流於形式,「應該檢討反毒概念是否深入到家長的意識中,教育部需要檢討宣導政策。」

國民黨立委王育敏受訪時也指出,「紫錐花反毒宣導太過八股、僵化,許多學生、家長對紫錐花到底是什麼,根本一頭霧水。」她認為,教育部在反毒的宣導應用更貼近青少年的語言,用較活潑、易理解的方式去宣傳,而不是空有名詞、口號,在反毒宣傳上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也拿出「2014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報告」指出,青少年首次吸毒的平均年齡是14.8歲,在家庭中碰毒的佔了36.3%、在朋友家吸毒為19.2%、在學校則是18.3%,青少年有超過5成是在家中接觸到毒品,校園已經不能獨佔反毒的第一線,應該加入家庭、社區建置反毒安全網。

「反毒最大的敵人就在學校、家長。」吳思瑤進一步指出,2016年檢警查獲18~24歲青少年施用毒品的人數有7550人,但教育部只查證有390人,當中存在這麼多的黑數,就是學校不想通報影響校譽,及家長基於保護孩子而不敢報案的傳統心態,教育部未來如何協助學校、家長面對?

建立家長毒品意識

「『紫錐花』確實需要檢討,改變過往舉辦大型活動宣導的形式。」潘文忠坦言,學校端必須讓家長團體一起進來,以有計畫的形式結合各級學校及家長,一同強化毒品宣導、增加家長對毒品的認識,也會鼓勵大學透過服務學習結合家庭教育中心,提供預防性與支持性的家庭教育服務方案,運用學校對個別家長的宣導才會長長久久。

但多年來與台中教育局軍訓室合作舉行紫錐花反毒宣導的台中創路學園教師翁寶釵受訪時認為,在多次紫錐花的宣導活動中,會與孩子到戶外共度幾天幾夜,也有家長與孩子一同騎車反毒的相關活動,在活動結束時,甚至也有家長與孩子抱在一起的畫面,對高中生的反毒宣導其實有一定的效果。

旅美專業戒癮輔導師王倩倩受訪時建議,「政府應跨部會以『推廣避孕』的經驗,向家長推廣對毒品的『病識感』與認知。」她舉例說,像是在家長會去的衛生所等處,張貼海報、免費發送驗毒快篩劑等,扭轉華人文化家長對孩子染毒的羞恥感,「美國反毒較台灣成功之處,就在於家長遇到孩子染毒,願意對外尋求協助,而華人家長普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