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子倫常的隕落看台灣的家庭問題(彭蕙仙)

彭蕙仙 2017/03/28 17:08 點閱 1540 次
父母若疏於跟孩子溝通,或是孩子犯錯就責罵,容易使孩子已赴面來解讀父母的言語。(photo by google image)
父母若疏於跟孩子溝通,或是孩子犯錯就責罵,容易使孩子已赴面來解讀父母的言語。(photo by google image)

觀察近來的社會治安,會發現親子相殘的案例逐漸增加,特別是逆倫弒親案,經常出現在媒體報端,頻繁的讓人憂心。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能夠成為一家人,一定有著特殊的緣份,家人之間理當是親密相愛,有什麼理由需要刀刃相見呢、是什麼地方出了差錯呢?

親子疏離 缺乏溝通

20歲的林姓男子重考大學考上醫科,但父母擔心他離家讀大學,無法就近管教,因此不讓林姓男子去讀,希望他留在台北讀書就好,加上愛打電玩的林男頻遭媽媽訓斥,林男因此情緒失控出手將父親砍成重傷;還好林父送醫急救後生命無虞。25歲孫姓男子則因買衣服等問題與父親發生口角,竟開賓士車高速衝撞父親,致父親不幸身亡。

這兩個不幸的案子,或許有著不同的成因,但有幾個共同的特點,值得省思。首先是,這兩個家庭的親子關係都頗為疏離,林男沉迷電玩,少與家人互動;孫男長期與父親相隔兩岸,相處時間極少;其次,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期望非常之深,無形中給了孩子相當大的壓力,這份壓力日積月累,再加上親子溝通欠佳,很容易就擦槍走火。

父母威權致負面解讀

林男是家中長子,父母親希望身為大哥的他可以「成材」、做弟妹榜樣。然而,什麼是「成材」?定義恐怕言人人殊,喜歡電玩是否就是「不成材」?另一方面,父母正是因為看重他且認為他有能力可以做到,才會對他有這麼高的期許,然而,林男顯然無法體會父母的用心,總是負面解讀父母的言語,以致累積的怨憎甚至仇恨越來越深。      

其三,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基本上是採取「虎爸」或「虎媽」式的威權,父母習慣下指導棋且一定要孩子遵守。例如林男大學考了兩次,好不容易考上高雄醫大,算是相當不錯,父母竟然因為擔心「鞭長莫及」管不到,勒令孩子不准去讀。試想,這對已經成年的林男,會是一個多大的打擊!他難免會想,原來在父母的眼中,自己根本就是個不可信任、沒有辦法為自己負責的人!

長時間沒有和父親一起生活的孫男,對禮節、場合等觀念,與身為一位成功商界人士的父親,明顯不同;再加上世代間本來就有些價值觀的差異,為了與父親的朋友見面時該穿什麼衣服,兩人吵得不可開交、雙方都不肯退讓,孫男竟因此等小事對父親萌生殺機。父親死的冤枉,孫男斷送大好前程,也令人扼腕嘆息。

碎碎念是殺手

許多家庭倫理悲劇正如同上述兩個案例,曝露的都是教育的問題。現代人太過忙碌,與家人相聚時間有限,而且往往因為相處時間少,不少家長更覺得一定要把握時間好好教訓子女;然而,調查顯示,親子關係的第一大殺手正是「父母的碎碎念」。  

其實,親子倫常的隕落往往有跡可尋,無論是家長或是子女(特別是成年子女)都應該在親情變得淡薄、溝通變得困難時,就警覺到彼此間可能有問題了!家人之間或許總有齟齬、意思不合,但是沒有深仇大恨,不要讓情緒控制了理性,鑄下永遠難以彌補的大錯。

沒有人是完美的,親子關係出狀況時,千萬不要以興師問罪的方式質問對方,而是各退一步、多想想對方的立場,多想一下,或許衝動就淡了;化解干戈往往只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