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合作研究鬼頭刀 再創漁獲新價值

郭恩孝 2017/02/22 10:57 點閱 38548 次
鬼頭刀又稱鱰魚,是台灣重要經濟漁獲。(photo by pixabay)
鬼頭刀又稱鱰魚,是台灣重要經濟漁獲。(photo by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郭恩孝台北報導】俗稱「鬼頭刀」的鱰魚,是台灣每年出口之重要漁獲。農委會水產所與日本長崎大學及鹿兒島水族館攜手合作,21日針對鬼頭刀的移動特徵發表研究結果。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江偉全指出,鬼頭刀夏季棲息淺水層,冬季棲息深水層,參與漁業改善計畫(FIP)也讓台灣鬼頭刀價格得以回升。

充滿游速和爆發力的鬼頭刀,喜追逐飛魚為食,在追逐獵物時也會像飛魚一樣向空中躍起,從外觀就能分辨出公母,因此在臺灣又俗稱「飛烏虎」。魚肉呈白色,味淡,主要以冷凍魚片外銷,也常作為生魚片、魚丸、醃漬、或魚鬆,每年都為台灣帶來數億元以上之產值。

遠洋的鬼頭刀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也是台灣東部海域最重要的經濟性魚種之一。

近年來,歐美地區具有歐盟生態標籤(Eco-label)的漁產品,已成為消費者選購標準,即使未取得生態標籤認證,也須為執行漁業改進計畫 (FIP) 水產品,才能准予銷售。江偉全指出,台灣因為鬼頭刀曾一度未執行漁業改善計畫(FIP),導致外銷受阻價格暴跌,但執行該項計畫後,價格已逐漸回穩。

水試所表示,台東新港是鬼頭刀的重要漁獲基地,年產量在3~5千公噸之間,主要以美國為主要外銷市場,佔出口量90%以上。

漁業改善計畫(FIP)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該工作內容包涵可測量的明確指標及相關預算,參與者也必須依此逐年改進,並有科學數據,證明管理方式及漁獲朝生態永續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