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征服世界的阿拉伯文明 (20170212 明鏡歷史雙月刊)

邱慕天 2017/02/12 18:09 點閱 991 次

《明鏡歷史雙月刊》 Der Spiegel Geschicht
阿拉伯語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公元328年葬於大馬士革東南120公里之奈馬賴的一處墓碑,上面寫著伊木鲁‧蓋斯「全阿拉伯人之王」。

但令後世爭議的是,蓋斯顯然不是個王,當時的統治帝國是波斯的第二帝國「薩珊王朝」。蓋斯的人馬起初也算在波斯麾下,只是後來轉向了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

當時阿拉伯的國族意識是否存在呢?我們可以想見,或許就是在波斯和拜占庭兩強都想爭取居中的阿拉伯部族為盟,以致於阿拉伯半島及近東開始了部落整合,形成更為體制階級分明的領導結構。

在7世紀初,原有基督教影響力下維繫友好外交關係的拜占庭及波斯,因為各自出現政變使派系和外交關係都複雜化,雙方最終在627年結束了一場「古代的最後一場大戰」後元氣大傷。阿拉伯人從中得利。此後正好瘟疫、流行病、天災導致世界人口銳減。猶太基督一神教的「末世觀」崛起、異教多神論衰微。

正是在此神學、國族認同基礎上,阿拉伯半島尋找著屬於他們的一種亞伯拉罕一神信仰表述──由穆罕默德帶出的伊斯蘭教。

在622年經歷了從麥加被逼迫到麥地那的遷徙後,穆罕默德與跟隨者「遷士」與「輔士」們凝聚了新的宗教民族認同。穆罕默德在632年未指定繼承人下突逝,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巴克及他指定的繼承人烏瑪,便靠著軍事力量在644年之間強力征服凝聚了阿拉伯半島。

但此後不幸的是,殺紅眼的伊斯蘭戰士們,因著此後的繼承人之爭,以及拜占庭及波斯兩強的虛弱,就在這股新興的宗教意識下,把「聖戰」升高到一種全面性的征服行動:薩珊王朝亡於651年、北非的亞歷山卓與迦太基分別在642和698年陷落,歐洲則雖靠著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的易守難攻,在674年至678年和717至718年兩次撐過圍困,現西班牙的伊比利亞半島那頭卻在711、719年兩次關鍵戰役中全面陷落。

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北非人)聯手,更在接下來翻過庇里牛斯山,把南法都打下了。征服行動一直到了9世紀之交,才由新法蘭西的卡洛林王朝把守住。

如今宗教學界有種說法,認為伊斯蘭教清楚地發展出不同於基督教的特色,應該訂在9世紀。穆罕默德的追隨者,不只稱作「穆斯林」(虔信者),也泛稱作「信徒」。它的起源是一種寬容的亞伯拉罕一神教,也被當時的拜占庭人士視為基督教的一種異端分支。

穆斯林從起初就視基督徒和猶太教徒同為「聖書的子民」,但誰叫那在歷史上令他們水火不容的政治,掩蓋了彼此神學上的親近性呢?
https://geschichte.spiegel.de/digital/?utm_source=spon&utm_campaign=centerpage#SPGE/2017/1/14931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