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忍或發聲?職場生存術新思維

林佳楠 2017/02/01 10:36 點閱 17786 次
資深職人常說「想當年」?小心被晚輩當作停止進步的老頑固。(photo by 《菜鳥熬出頭》影片截圖)
資深職人常說「想當年」?小心被晚輩當作停止進步的老頑固。(photo by 《菜鳥熬出頭》影片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綜合報導】目擊職場的不公不義,你會勇於發聲、還是隱忍自保?美國商業雜誌分析,職場上的千禧世代(1980至2000年間出生者)通常比前輩更主動表達想法;相形之下,嬰兒潮世代夾在權威父輩與意見多多的晚輩之間,只能變成委屈的「三明治」。到底職場人該如何表達意見、創造「眾聲平等」的環境?年假期間,讀者不妨靜心思考,為年後重新出發做準備。

漠視霸凌 小心成共犯

哈佛商業評論》20日曾發佈一篇文章分析,要在團隊中表達異議很難,要成為唯一的異議者更難,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職涯發展。但是,為何還是有人願意為自己或為別人出頭呢?為什麼不忽略與自己無關的事、明哲保身?答案是,不願成為共犯。

該評論指出,看到眼前發生霸凌行為卻予以否認、或保持沉默,無異於將那些行為合理化,並讓霸凌者認為,那些行為都是「可被接受的」。此外,被霸凌者的心理也將產生「反正我的觀點和聲音都不重要」等負面思想,而心裡有意見的員工就更不敢表達想法。這些「令人不寒而慄」的效應長久累積下來,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所有員工的心理健康,也必然會傷害到整個組織的工作效率。

信賴、理性、互相尊重

作者Amber Lee Williams認為,適時、適度、視場合表達意見可促進工作效率,她也提出三點建議:一、慎選值得信賴的聽眾、盡量別挑主管或掌握職場生殺大權者;二、提意見時要保持頭腦清醒,避免出現可能模糊焦點的情緒化行為,必要時可能得考慮「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錯誤的表達「方式」反會削弱表達的「內容」。

三、創造對話的機會,而非重複攻擊、說壞話等無濟於事的惡性循環,「較好的做法是,做出自己期望看到的行為。」如果立場迥異的同事願意聆聽彼此不同的想法,就有機會創造出「眾聲平等」的職場環境。

世代差異

看到上述建議,可能很多資深職人會大翻白眼說,「拜托,我們以前更慘好不好!」就像每一代都要感嘆「一代不如一代」,半炫耀半哭訴地說,從前從前的長官如何如何惡劣無人道。對於意見多的新人,前輩可能也會暗自質疑,「你/妳們哪來的自信啊?」但是,再好的時代都會逝去,再壞的時代也有改變的機會。

針對這樣的世代差異,《富比世雜誌》去年10月有篇報導曾進行深入分析。1945年、二戰結束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年輕時常被叮嚀,要耐心等到「媳婦熬成婆」的那天,與其高談闊論、不如腳踏實地工作,累積實戰經驗,「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或許很多長輩都曾這麼告訴晚輩。

相較之下,80年代以後出生的「千禧世代」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這些「熬成婆」的父母告知,他們有多特別、有多與眾不同(one of a kind);對他們而言,「所謂權威是有彈性、可被鬆動的。」2011年MTV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近9成千禧世代人希望組織領導人可以聽取他們的意見,76%的人則認為老闆有很多地方可向他們學習。在團隊合作時,千禧世代則偏好「合作型」的工作方式。

長期培訓領導人才的韋斯曼集團總裁莉茲・韋斯曼曾在著作《新菜鳥精神》中指出,資深職人的豐富經驗有時反倒成為偏見的來源,進而忽略菜鳥可能誤打誤中的事件破口。當然了,一個組織不能全是菜鳥、也不能全是老手;讓年資不同的員工互相學習,才能讓公司持續新陳代謝、收行氣活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