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噩夢 政府豈能束手?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7/01/18 17:28 點閱 1398 次
去年底,當外界擔心高麗菜超量種植,很可能會面臨菜價大跌的處境時,農糧署還信心滿滿表示,高麗菜價雖會下跌,但不至於產生失衡,現在高麗菜價卻崩盤。(photo by 網路截圖)
去年底,當外界擔心高麗菜超量種植,很可能會面臨菜價大跌的處境時,農糧署還信心滿滿表示,高麗菜價雖會下跌,但不至於產生失衡,現在高麗菜價卻崩盤。(photo by 網路截圖)

中南部採收的高麗菜近日開始出現暴跌的情況,有農民不願耕鋤,索性開放給民眾自採,以一顆高麗菜只賣10元的超低價格販售兼可節省人工成本。猶記得去年底,當外界擔心高麗菜超量種植,很可能會面臨菜價大跌的處境時,農糧署還信心滿滿表示,高麗菜價雖會下跌,但不至於產生失衡。如今惡夢成真,農糧署既然知道種植過量也提前因應,為何還會出現價格暴跌的情況,農糧署有必要對外說清楚、講明白。

政策多、效用小

台灣處於多風災地區,加以國內消費市場有限,為平衡農產品的產銷問題,主管機關曾推出各種政策包括:

(1)推動「計劃性生產」,對於容易發生滯銷的農產品如香蕉、落花生、木瓜、大蒜、鳳梨、柳橙及洋蔥等,種植前都得先向政府登記種植面積,一旦超過警戒值,政府就會輔導農民改種其它作物,但因為政府缺乏執行力,難以發揮預期效果,無法確實掌握種植的面積與數量,預作產銷規劃,讓農產品產銷失衡的情況還是年年發生。

(2)實施「種苗登記」制度;由於該項措施非強制性,且誘因不足只有少數農民主動登記,加以種苗業者不願配合,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3)實施收購加工等補貼;為因應農產品價格嚴重下跌,政府經常採用補助收購加工、促銷展售、外銷補貼等措施,唯對於減少市場供應量及提高產地價格效果相當有限,真正得到補貼好處的是加工廠、出口商或販運商人,不是農民。上述政策效果均不佳,許多國外可行的制度移植到國內卻困難重重,關鍵不在制度而是政府的執行力。

應規定申報制

想要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首要關鍵在於政府應該立法規定農業生產須採申報制,凡未依規定申報者,不僅無法享有各項農業優惠,遇到天然災害時也不能予以救濟,政府媒介廠商與農民實施契作時,也要將申報列為條件之一,並嚴格執行才會讓農民願意來遵守。

再者,台灣需要國外市場來調節國內農產品供需、穩定農產品價格,然而從許多國外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他們都有完整的產銷供應鏈,可以正確的計畫指導種植面積和生產,以及精準掌握市場的供需動態等,這正是台灣所欠缺的。

打開國際市場

台灣農業問題已經從生產技術轉變為市場挑戰,而農產品外銷牽涉到產品品質、經貿談判、檢疫、關稅、市場競爭等等問題,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打開外銷大門。為此,農委會全力扶持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找來行銷高手全力開闊農產品國際市場。

除了希望替國產優質水果創造出如紐西蘭奇異果般的全球行銷佳績外,也希望能幫助國內生產過剩的蔬果尋求國外出路,避免再度出現血本無歸的慘況。只是農政機關對於生產端有關農業生產基礎資料,若還是無法精確掌控的情況下,如何做好國內外市場的供需調節進而穩定蔬果價格,我們也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