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 :勞資困頓 政府並非「公親」 (邱慕天)

邱慕天 2017/01/16 19:20 點閱 1897 次
蔡政府出訪時在飛機上與媒體談「一例一休」,慨嘆勞工市場的利益僵持,為何總是要找政府解決。(photo by 電視新聞截圖)
蔡政府出訪時在飛機上與媒體談「一例一休」,慨嘆勞工市場的利益僵持,為何總是要找政府解決。(photo by 電視新聞截圖)

編程學校 General Assembly(GA)是一間近年在美國病毒般崛起的科技教育創業公司。他們用差不多一季的時間教成年人寫程式,收費上萬美金,如今已在全球20個主要城市有據點,包含香港與新加坡。正期畢業校友高達3萬5千人。

職場的第三波數位革命

快速變遷的職場、不斷被第三波資訊科技、自動化浪潮沖刷的就業市場碉堡,說明了「大學」的學習已經遠遠不夠用,它或許能保障一張22K的奴工薪資條,卻離企業理想中的「人才即戰力」差得很遠。

近年愈來愈多Moocs(線上教學)系統以及「在職進修」專班的興起,反映了產學之間愈來愈巨大的鴻溝,創建了「人才加值」訓練服務的市場新商機。

中產階級M型化

在這個趨勢變化過程當中,政府絕對並非只是「公親」角色、定下規則後坐視勞資雙方在自由市場彼此廝殺。本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以〈終身學習:在自動化的時代求生存〉為題指出,戰後以來的「學歷通膨」,以及近年「自動化製程」的進步,可視為破壞大學生就業的「薪情」的兩大因素,整個中產階級的M型化作為第一世界襲來的全球浪潮,已經不是光保障基本工資、或勞健保例假,就能解決的了。

如《風傳媒》報導〈兼任教師的油麻菜籽命〉就點出,高等教育產出了供過於求的博士,市場無法消化後只能回到大學蹲、填「兼任教師」缺。這些兼任教師窮忙兼課、寒暑假無薪,甚至申請研究補助也沒份。過去一直有連署為這些兼任教師、流浪博士請命的聲音,結果終於換得勞動部宣告今年8月起,將給「未具本職」的兼任教師納入《勞基法》保障。

市場趨向利潤

但風聲一出,古典經濟學的「成本反噬效應」立刻來到:「你逼我企業主增加成本聘人,那我乾脆不聘得了吧?」

市場總是尋找資本利潤的最大化,過去不少實證觀察指出,基本工資的調升,反而導致資本外移,轉向勞力成本更低廉的所在。

美國川普的崛起,反映了美國社會對於製造業紛紛關廠外移中國的藍領焦慮;我國兼任教師納《勞基法》,結果各大學開始給「未具本職」的兼任教師發調查表預備砍人;台灣蔡政府強勢通過「一例一休」,結果勞工假還沒放到,百業反而預期人事成本加添,先讓物價漲了一波。

──全球新自由主義深深傷害了發達國家的中低階層,但把成本重擔轉嫁企業的左派做法,卻有可能逼使資方做得更絕。

流浪
(流浪教師成為社會新聞現象,但學用脫鉤背後是更深層的人才養成哲學,無法僅靠大左派式的福利保障制度解決。 photo by Google 搜尋截圖)

人力大量委外

《經濟學人》文章指出,雖然大學基礎教育已經不堪產業所需,在職學習已是必然,但在當前勞資間轉向鬆散游離的「契約關係」的趨勢下,愈來愈多公司不願意自己養人才,而是把項目委外完成。除了自動化(automation)是製造業選項外,英美國家的資工、文書編輯、客服工作,大量地轉向印度、非洲英語系國家中便宜的境外人才(offshoring);而最近的新創企業更喜歡「群策群力」(crowdsourcing),或將工作項目委外由已是的自由工作者(SOHO族)完成。

像是「優步」這類的共享經濟,就贏在他們躲掉了基本薪資、例假、保險等等養車隊的開支,轉而跟車主簽訂平行的游離工作契約。

而筆者在媒體業,則興起了許用少量編輯連結大量外部「即戰力」寫手作者的「群媒體」模式,管理者只需付出少量稿費,卻不用管他們的放假、年終獎金、教育訓練、保險成本。這對整個產業體質當然有不良影響,但本文不在此贅述。

教育界許多人在大學所學不堪用之際,轉而推崇「技職專才訓練」,但這個所謂的「德國模式」也是危險的:如今並沒有什麼「一技之長」真的能保證你吃3、40年還不會被取代的。

多工複合人才

換句話說,只有「持續學習新技能」、「多工複合」的人才,具備未來競爭力。這是為何Moocs(線上教學)、GA等學習資源開始興旺的原因。近5年當中又以資料科學(大數據分析、資料視覺化、資工編碼)的課程最能因應產業尖端所需;媒體文創業會用到、科技資訊業會用到,就連傳產、金融也對資科專才有著大量需求。

反過來說,大學升等的機制十分僵化,師資大多要有博士才能聘任,但博士多半只是專精研究領域中一個古典的、問題意識是老一輩教授所認可的議題,對現實社會脈動的掌握遠遠不及每日在前線實戰的產業決策經理人。這樣大學開課的速度和內容如何可能銜接的了下一代所需人才?

「活到老,學到老」
(「活到老,學到老」不單只是為了興趣及活化大腦,更是與電腦進行自動化競賽的必要技能。photo by General Assembly)

終身學習的本領

本文最後建議:該是大學回歸基本「博雅文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時候了。在這個產業趨勢變動的浪潮下,10幾、20歲的學習與其是說給年輕人終身可用的「一技之長」,不如說「終身學習的本領]才是那根保障有魚吃的釣竿。

哲學、數學、物理、文學、史學、藝術常被認為產業應用很遠,視為「無用」,但實際上邏輯、認知、整合歸納、批判、美學鑑賞力的基礎打好,反而才能在「路遙知馬力」的終身學習路上勝出。美國就有學者報告統計,社科人文專才雖然大學畢業起薪較差,但若有再深造的,多半到了50歲後反而升上高階,薪水追平應用科技的主修生。

Moocs 的使用者調查亦指出,能使用這套線上工具保持再進修的,有80% 是先前就具備大學以上學位的。因為低學歷者往往並不具備使用這套系統自主學習的本事,這項發現顛覆了許多Moocs設計者起初開發線上課程的用意──它是拉大而非縮小了高低學歷者之間的競爭優勢。

企業的本質是賺錢營利,保障全體國民的民生福利、創造勞動機會,則是國家的無可旁貸的責任。綜合以上兩點,「人才培力」的問題一定程度必須政府出馬。以新加坡為例,它早早已仿照「消費卷」的概念,讓所有25歲以上國民享有「學分卷」,可以在500個政府核可的教育機構自我進修。

如果政府自詡為「公親」而放任市場,「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將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