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後美帝時代 國際秩序的共善誰來提供? (20170115 外交事務)

邱慕天 2017/01/15 16:13 點閱 838 次

《外交事務》 Foreign Affairs
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不過是個二戰後的時代產物。若我們從19世紀開始回想,除了威爾遜總統在帝國主義最後高峰的一戰試過水溫之外,整個西半球其實是孤立主義、綏境政策主導著國際政治。

結果,整個1930年代,我們見證了經濟大蕭條、暴政、戰爭、(納粹)種族屠殺。在被動捲入與軸心國對抗的大平洋戰爭後,打造戰後新秩序的國際共識於焉形成:以美國居首,保障自由貿易、公海航行權,以及讓美國的軍力投射到弱小國家施行所謂保護,輔以各個多邊國際組織,如1944年創制的布列敦森林體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

然後,70年後的今天,有三大因素正瓦解著這個戰後秩序:一、中、印等亞洲巨型經濟體的崛起,決定了美國不再獨霸。二、美國的全球承諾,不盡符合自身最佳利益,談判家總統川普就提倡,將外交協議轉成美國對他國的一對一談判,才好確保每個協議都惠及自身。三、科技、商業,與社會的茁壯,分散了中央政府權力,「後國家時代」未必再持續支撐國家體制扮演這麼大的角色。

然而,以「共善」而論,「沒有國哪裡會有家?」如同一國的人權、基礎建設必須靠中央政府保障,全球航道航權、生態保育、金融穩定的維繫,就得靠大國建立起的國際秩序──現在分別是靠美國海軍、聯合國、美聯儲在維穩。至於打擊流行病毒、反恐、跨國毒梟追緝,則得有愈多人加入,區域安全網才會愈穩固。

《外交事務》本文作者約瑟夫‧奈爾是軟實力/巧實力外交的主要倡議者。他分析,在當前世界150個國家,有近100國傾美、僅21個反美的情況下,即使中國哪天經濟體的力量追過美國,在文化吸引力上美國作為全球重心的地位也不會被改變。再者,美國的科技、軍力遠勝中國,其所搭建的世界舞台讓中國也能穩定發展。

中美合作維持自由秩序的難點主要不在中國,而是美國當前重回1930年代「自掃門前雪」的政治氛圍;美國的國際菁英想要繼續領導世界,務要同時照顧到國內普羅百姓的肚腹及利益。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2016-12-12/will-liberal-order-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