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 The National Interest
過去40年來,美國總認定更強大穩定的中國會是美國之福。從1971年至今,美國換過8個光譜有左有右的總統,華府對北京關係不斷改善,除加大企業投資、分享商管經驗與工業技術,還將中國拉入了包括WTO在內的全球幾乎所有重要國際組織及論壇。
然而面對如今的現實,美國專家恐怕再沒有人會天真樂觀地相信中國不會是個威脅。《國家利益》指出,揚言教訓中國的川普在正式入主白宮後,必須針對亞洲4個迅速變化的戰略和經濟條件,制訂他的中國方針:一、亞太的經濟金融一體化趨勢;二、中國愈來愈飛揚跋扈的強權姿態;三、中美雙邊關係在各個環節的異質性;四、兩國在軍事和經濟發展的此消彼長。
首先,亞太區域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在海路及陸路興起,本來就是歷史地緣連結的復甦。宣稱「重返亞太」的美國反而是這地區一個不自然存在的力量,經濟影響力正在退去的此時,只能尋求加強軍事力量的投射。
承上,其實原來代表「泛亞主義」的「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先提出的,東南亞區域的金融整合也行之有年。但從「亞投行」到「一帶一路」的提出,顯見區域領頭羊角色已轉到中國身上。
第三點,則是相較於1970年代美中關係正常化初期,來自美方的多項考量還是美中蘇冷戰的三角鬥爭關係,說是政治菁英間的博弈也不為過。但如今兩國經濟關係越來越多樣化和分散化,從州、郡、縣、中小企業到鄉村牧長,都有許多技術及夥伴關係。這使得美國有些人會支持貿易保護主義、有些人會反對;川普要統一國內對中政策的戰線,會更加困難。
最後一點,則凸顯在幾十年前全球宣戰和扮演「世界警察」的疲軟後,美國人民整體對「行動主義」的反彈,可能會更多導致華府延續歐巴馬那被視為某種程度「無為而治」的被動外交。《國家利益》認為,華府未來對待整個亞洲大陸和太平洋國家,必須多多沙盤推演中國的利益及態度,例如美國視為很不穩定、而必須控制的巴基斯坦、伊朗、北朝鮮,中國卻覺得妥妥的「皇帝不急」,因此當華府「越俎代庖」深入控制局面時,北京反會覺得這是針對「圍堵中國」而來。
《國家利益》建議,與中國一起協調國際經濟政策可能比安全政策更容易,例如為非洲國家創造一些融資、債券、或償付標準等等。儘管當前中國資金較美國更為進取,但隨著增長放緩,他們會需要更多學習西方合作夥伴關係的技術和避險的經驗。
同樣的,中國資金在打入法規嚴格的第三世界國家也有困難;這些有中共國營背景的資金,難免帶著經濟統戰的聯想,而讓一些「大政府類型」的周邊小國怕怕的。這都會為美國和中國(和第三方)在合作中共同製定標準、投資模式、解決問題打開一些潛在空間。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not-since-nixon-has-us-president-faced-such-tough-china-18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