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灣生回家 媚日風尚的黑心文創 (曹威林 )

曹威林 / 文字工作者 2017/01/03 18:37 點閱 1583 次

由自稱為「灣生」後代的陳姓女藝術工作者(日本姓名為田中實加)寫的《灣生回家》,描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生於台灣,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被中華民國政府遣返日本人(日本稱他們為「灣生」)的故事,受益於台灣社會近年來「懷念」日本殖民統治的大眾文化風潮成為暢銷書。

盛況氣球破了!

期間還發行增訂版,該書更獲得文化部舉辦的非文學類圖書獎項金鼎獎,獲頒獎金,根據該書拍攝的紀錄片也在台灣社會引發轟動,入圍角逐前年金馬獎紀錄片獎項,廣受親日的台灣政客與獨派文人、言論打手推崇,風靡盛況不下於幾年前導演魏德聖推出的電影《海角七號》與《KANO》。

然而《灣生回家》內容並非陳女親自訪談,而她的身世學經歷也被台灣與日本媒體一一發掘出疑點,自稱「灣生」後裔的陳女,根本是土生土長的台灣高雄人,她書中的主角─生於花蓮的灣生外婆田中櫻代,與她本人毫無血緣關係。陳女在學經歷和身世細節上造假,使被遺忘的「灣生」在台灣生活史章節可信度大打折扣。《灣生回家》一書與紀錄片,更淪為打著媚日政治正確懷舊風推銷的黑心文創。

媚日、美化殖民統治

就歷史論,「灣生」一如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期間的「朝生」、日本強佔中國東北扶植「滿州國」傀儡政權之「滿生」,均為二戰前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國策產物。不論灣生、滿生、朝生,相對於被佔領地居民而言,他們均為日本殖民統治的既得利益階層,彼等早年生長台灣、朝鮮半島或中國東北期間,享有日本政府給予的經濟、法律或層面優遇。

以台灣為例,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在花蓮等地設置日本移民村落,除了以公費整地、修築灌溉系統外,預先設置屋舍、道路與飲水等公共設施。由台灣總督府與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主導的半官方移民聚落設置模式,更成為日後日本官方在中國東北設置日本移民聚落之藍本。且無論是在台灣或中國東北,日本移民耕種的土地大多是強徵掠奪當地居民開拓的土地。

縱觀《灣生回家》一書與紀錄片,其內容主旨最令筆者感到無法苟同的觀點,在於作者過於美化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藉「灣生」之口向台灣公眾灌輸影射我政府遣返包括灣生在內的滯台日本軍民俘虜回日本、沒收其大多數財產等決策是多麼地不人道。

混淆「以德報怨」

但若與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後,日本在中國東北或朝鮮半島的軍人或平民,淪為搶在日本投降前最後一刻對日本宣戰的蘇聯紅軍所俘虜劫掠,日軍戰俘被大量擄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強制勞動長達數年,滯留當地的日本婦女淪為軍紀敗壞的蘇軍大兵性侵洩慾工具。

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允許台灣在內的日軍占領區內的日本軍民,每人可攜帶價值一千日圓的個人財物和與行李回日本,與前蘇聯對日本軍民姦淫擄掠的野蠻行徑相較,身為日本侵略戰爭最大受害者的中華民國實屬寬大為懷。

持平地說,「灣生」世代也是日本侵略戰爭受害者,他們的遭遇確實令人同情。但相較於當年同樣從日軍佔領地被遣返的「滿生」、「朝生」來說,「灣生」在台灣的際遇已經十分幸運,「灣生」們該控訴乃至求償的對象,應該是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政府。

被淡化掩飾的日本殖民統治劣行更不應被遺忘,花蓮等地日本老灣生懷念的日據時期台灣美好生活記憶,其實是建立在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對台灣民眾巧取豪奪壓榨的痛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