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苦」從何而來? (蕭思源)

蕭思源 / 自由業 2016/12/12 12:16 點閱 1515 次

民眾選出2016年代表字「苦」,一點都不讓人覺得意外,這的確是這一年來大家共同經歷的感受。但要問,我們真比別人苦?我們吃的苦比人家多?還是天底下沒有人比我們更苦?其實不盡然,還有很多人比我們慘呢!

喊苦不能成為習慣,否則將成為一種病態,就如早些年家中外傭說的,「不要一直喊窮,否則會真的很窮」,喊苦當然也是同樣的道理,成天把喊苦掛在嘴邊,就會失了心志,失了面對挑戰的勇氣,無論怎麼樣都會覺得很苦。

小時候,爸媽總是勉勵我們「吃得苦中苦,方得為人上人」,也說老天爺是公平的,「一分努力,一分收穫」。在成長過程中,常聽同儕自勵,「吃苦當吃補,天下事何難之有?」

如果真有這些認知,或許今天大家就不會以「苦」為2016年代表字。因為大家舉出一堆自以為「苦」的理由,都是出諸怨艾,雖想改變它,卻又吝於付出,每個人都只為自己想,也都想獲得更多,因得不到滿足,便覺得委屈,以為這就是苦。

以調漲基本薪資為例,這本來是件好事,但基本薪資該調至多少方稱合理?沒有人能說出個服人的道理,朝野政黨以為調漲基本薪資是福利,當做討好民眾、爭取選票的工具,大家避談其他,只是競相喊價而已。其實,大家應該重視的是,如何創造更多有利調薪的生產價值?

沒有創造更多生產價值而光談調薪,怕是不切實際的事。領低薪者毋須打腫臉充胖子,也毋須怨尤怪罪他人,有多少錢就過多少錢的生活,過慣了苦日子豈會在乎旁人眼光?

社會上充滿對立衝突,無一日安寧,徒增心中所「苦」。一昧喊苦,無以面對困難,只會做抗爭,不過是醞釀反社會、反現實的不正常現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