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台關係任務 專家:為中國教會溝通

鄭羿菲 2016/12/03 05:08 點閱 13547 次
經常來往兩岸三地的聖母聖心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韓德力神父指出,台灣依然需要成為中國愛國(地上)教會、地下教會合一的橋樑。(photo by 鄭羿菲/台灣醒報)
經常來往兩岸三地的聖母聖心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韓德力神父指出,台灣依然需要成為中國愛國(地上)教會、地下教會合一的橋樑。(photo by 鄭羿菲/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雖然前駐梵蒂岡大使王豫元與熟稔天主教歷史的台大歷史系教授古偉瀛都認為,「梵中建交還要許多時間,以牧養教友為宗旨的教廷,在沒有雙邊平衡下,不會有太大動作。」但台灣要如何才能繼續維繫教廷關係?聖母聖心會副總會長韓德力神父建議,「台灣的天主教會應可做中國地下教會與三自愛國教會之間溝通的橋樑。」

梵台斷,外交將崩盤

梵蒂岡教宗方濟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來開始化解兩國的冷凍關係,而在馬總統卸任後,中國更加大動作耕耘與梵蒂岡的關係,甚至梵中在協商下產生了雙方都認可任命的中國教區主教,而與梵蒂岡有正式邦交的台灣難免憂心關係即將中斷,並導致與梵蒂岡有建交關係的諸多台灣友邦出現雪崩斷交的骨牌效應。

「蘇達諾樞機主教曾說,教廷與台灣沒有斷交與否的問題,只是把掛牌在台灣的『駐華大使館』遷移回原來的地方而已。」王豫元2日在「梵蒂岡與海峽兩岸關係」座談會上表示,對以傳教、推動宗教自由為治國宗旨的教廷來說,外交只是傳教的工具與手段,未來若有所變動,也會以此種方式進行,不太可能有強烈的「斷交」字眼,畢竟雙邊的教友都需要牧養,無法僅以「外交」的眼光來看待。

平衡台灣與中國

古偉瀛認為,以過去教廷對中國與台灣間的互動歷史來看,在與中國積極接觸的同時,也與台灣簽訂《高等教育學位採認協定》、教廷西斯汀教堂合唱團首度訪台演出、出借禮儀聖器室從未對外展示過的聖器,共辦「天國的寶藏-教廷文物特展」等,再加上牧養台灣天主教友的角度,教廷只會採取「平衡策略」,「在沒有給與另一方實質補助下,教廷不會有太大的動作。」

「僅管教廷在台任命了近百位騎士、爵士,但梵台關係不會因這些騎士或爵士而有任何的實質影響。」古偉瀛直言。

1999年也曾出現梵台關係緊張的情況,已故的台灣樞機主教單國璽曾力薦教廷不要輕易放棄台灣,台灣教會可作為中國教區「橋樑教會」的角色,但在2012年單國璽過世後,台灣又該以什麼特質做為維繫教廷關係的亮點?

成為中國教爭的橋樑

「依舊是成為橋樑教會,台灣教會過去對中國教會的牧養做得不夠多。」韓德力感嘆道,輔仁大學接受中國學生的交換與就讀,對兩岸的教會來說是很大的貢獻,已故教宗本篤16世曾以牧函表明,中國的愛國(地上)教會、地下教會應該合一、融合,但現今依然有地上、地下教會之爭,「台灣教會應作為雙方和好的橋樑,這是我們的使命,要多學習了解與對話。」

主持座談會的前輔大校長楊敦和做總結說,梵台關係會如何發展,台灣的天主教教會將會是關鍵,天主一致地愛所有人,梵蒂岡之所以與中國建交,是為了照顧教友,而台灣的教友也同樣是需要牧養的羊群,教廷不會為了多數的大羊群而捨棄小羊群,「若台灣教友能具體表現出真正的基督精神,成為梵蒂岡不得不佩服的典範,台灣便不會被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