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蝦類產業 談新南向的盲點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11/28 10:56 點閱 1976 次
台灣曾經是草蝦王國,但是,現在草蝦王國的光環不再,反而激發台商前進海洋資源更豐富的東南亞,在印尼建立生態蝦的灘頭堡。(photo by google image)
台灣曾經是草蝦王國,但是,現在草蝦王國的光環不再,反而激發台商前進海洋資源更豐富的東南亞,在印尼建立生態蝦的灘頭堡。(photo by google image)

加入TPP與推動新南向政策是小英政府經濟施政的兩大重點,在川普於臉書正式宣布將於就職日退出TPP後,英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更顯迫切,至於新南向政策對於國內就業與經濟有多少助益,外界還是霧裡看花。

占不到國內總生產毛額(GDP)2%的農業再度搶得頭香,將向新加坡進軍,主要工作落在由農委會全力扶持成立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該負責人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以養蝦業為例,指稱東南亞國家對養蝦業設備需求量大,其中又以印尼需求較大,這些都是潛在市場。這樣的說法讓人感到相當訝異,也憂心在未充分掌握商情的情況下,究竟能發揮多少功效?

養蝦規模大幅萎縮

國內養蝦產業在民國76年底發生大量死亡疫情,重創整個養蝦產業,儘管政府隨後投入龐大的研究經費及人力,但因研究方向的「偏誤」,使得產業持續低迷了30年,養殖規模大幅萎縮,目前國內養殖海水蝦產量約1萬公噸上下(以白蝦為主),每年還要自國外進口近四萬公噸的冷凍蝦供應國內消費需求。

加以國內養殖白蝦生產成本高(每公斤生產成本3.5-4.5美元),難以和東南亞及中南美洲生產之白蝦(每公斤生產成本2-3美元)相抗衡,只能以活蝦方式行銷國內市場,養蝦產業規模與競爭力大不如前,連帶影響周邊產業發展。

印尼引領亞洲養殖業

反觀國外養蝦,雖因病害也短暫出現產量減少的現象但很快就恢復,2015年全球養殖海水蝦產量高達458萬公噸,主要產地集中在亞洲和美洲,尤其亞洲地區養蝦總面積占全球養蝦總面積的82%以上,養殖蝦產量占全球養殖總產量的99%以上,預估到2017年亞洲地區養殖蝦的總產量將達到400萬公噸。

其中印尼預期的產量將高達60萬公噸,當地大幅利用天然紅樹林大潮差地區,以低密度養殖大型草蝦創造更大的養蝦經濟效益,將引領亞洲對蝦養殖業的復甦,而當地消費量僅占總產量的4%,其他則以出口為主。

昔日隨處可見台灣養蝦業者身影的越南、印尼、印度、泰國等國家養殖蝦的規模及產量早已遠遠超過台灣,台灣「草蝦王國」美譽早成昨日黃花,竟還有人以此招搖撞騙。

外銷說服力不足

台灣雖然在蝦飼料、疫病診斷、室內養蝦系統有部分值得國外參採之處,但是在國內養蝦產業仍然深陷病害困擾,產量及規模無法復甦的情況下,要大量行銷東南亞國家說服力不足,何況東南亞國家養蝦多有大企業投資採一條龍產銷模式從設備、蝦苗、飼料、藥品、日常管理、加工包裝、認證到外銷一手包辦。

速振興國內養蝦業

在台灣養蝦發生大量死亡以後產官學束手無策,產業步入蕭條,不少養蝦業者前往東南亞國家找尋事業第二春,也帶動當地養蝦產業的興起,如今養殖蝦已經成為東南亞國家重要外匯來源(2016年越南蝦類出口將達31億美元),現今東南亞地區養蝦型態、技術、規模等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筆者在泰國、越南親眼所見部分養蝦設備、技術較台灣更為先進。

小英政府不宜坐井觀天、夜郎自大,應該先振興國內養蝦產業,再進一步來談產品、技術、設備等輸出,不能「偏聽」將個案視為通例,只是「欺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