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聆賞跨地域的音樂盛宴(簡秀枝)

簡秀枝 2016/11/21 13:55 點閱 1521 次

《歸鄕》、《望春風》,知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把兩首國人耳熟能詳的曲子,成為國家音樂廳?的午后天籟,觀眾熱淚盈眶,感動不已。

馬友友所發起成立的「絲路合奏團」今年就要邁向第18年,成果非凡,目前已錄製了《絲路.鄉愁》專輯,《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也拍攝成電影,即將來台上映。

20日下午,13位來自不同國家與地區的音樂家,共同呈現了跨地域的音樂盛會。中西、土洋、古典、傳統、現代、爵士、藍調並陳,嗩呐、琵琶、笙、鼓、號角、加利西亞風笛、西方弦樂群組⋯琳琅滿目,其中,來自北京音樂世家的吳彤,洗練中見滄桑的嗓音,更是擄獲全場樂友的心,不少人聽得如痴如醉,眼角泛淚光。

悲愴唱出遊子心

《歸鄕》引用捷克作曲家德弗乍克(Dvorak,1841-1904)《新世界交響曲》最緩板樂章,譜成歌唱曲,由吳彤以人聲及笙樂器與「絲路合奏團」團員共同表演,英文中文雙語重唱,英文直譯《Going home》,中文則為《歸鄉》,有別於李抱忱先生所填詞的《念故鄉》。

「⋯it's not far , just close by ...no more fear, no more pain ,no more stumbling by the way...」,吳彤彷彿唱出遠方遊子,飛奔家門,又近鄕情怯的燥急與矛盾心情。擁有深厚傳統戱曲與聲樂底子的吳彤,渾厚悲悵,層次分明,十分賺人熱淚。

笙樂襯巴哈組曲

另外在安可曲中,更見戲劇性。吳彤在台上表示要唱首大家很熟悉曲子,希望大家一起合唱。接著馬友友架起大提琴,拉出的伴奏旋律是巴哈《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

大家印象中該組曲是不需要樂器或人聲伴奏的,組曲中有許許多多琶音,不是用來唱的。當觀眾正滿頭霧水,吳彤開口以醉人嗓音唱出的歌詞是「獨夜無伴守燈下⋯」哇,是台語版的《望春風》,觀眾喜出望外,報以掌聲外,大聲跟著唱和。

間奏時,多才多藝的吳彤又吹起笙來助興,輝映著一路墊底的巴哈《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簡直是絕配,更是神來之筆,情境美得無以名狀。

早年李臨秋的曲,鄧雨賢的詞,竟然和馬友友的巴哈《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沾上邊,可以這麼優雅大方地成為「絲路合奏團」動人心弦的安可頌,大家在驚喜中,陶醉連連。

本土化與國際化,原來可以並肩合作,透過吳彤的笙、天籟人聲,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合奏起來,馬上變得如此高雅聖潔。「何土味地域之有?」樂友深受啓發。

用音樂開啟交流

今年61歲的馬友友,游刃有餘,懂得以音樂「遊戲」人間,昨天難得在國家音樂廳的表演舞台上,以中文向觀眾說話。「音樂是什麼?」他自問,也問團員,答案是「想像力、對話方式、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工具。」

多元音樂家,來自不同國度,彈奏不同樂器、使用不同語言,而「音樂」是他們之間最重要的交集與共鳴。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成員,再三表示。

「如果你想要改變世界,你必須製作一點小小的聲音⋯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you have to make a little noise...!」馬友友加碼強調。

一場器樂、人種,好漢英雄群聚的絲路表演團隊;一曲曲意涵深邃、情感濃郁的歸鄉、望㫪風樂音;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展現了成熟音樂人,水到渠成,「玩」起音樂的品味、功力與成就,帶給台灣樂友的,不只是溫馨與感動,還有滿滿的驕傲與自信,那是告訴台下觀眾,「不要妄自菲薄,音樂無國界⋯」的諄諄叮嚀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