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部門也需要願景 (陳敦源)

陳敦源 /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2016/11/07 13:03 點閱 1558 次

多年前接受一個平面媒體的訪問,當時前一天有一位商業媒體人士投書,說台灣年輕人只願意考公務人員,是缺乏創業精神,我說,應該先看看私部門提供給年輕人什麼樣的創業環境再說,如果真的重視人才,是否也應該調整環境,而不是罵年輕人只願意報考公務人員?

活著像個人

根據這篇東森新聞雲 刊載的內容,是前述說法的一個衍伸,然而,公職考試每年錄取率只有8%,不是所有想當公務人員的年輕人都可以如願考上公務人員,因此,大多數的年輕人最後仍然會進入私部門工作。我們更該想的是,在私部門工作就真的比較不像人嗎?一個人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我只想說,如果工作生活中所付出的每一分力氣,自己都能獨佔所有的回報,就是「活著像個人」的定義的話,那真的沒有任何一份工作是讓人滿意的;因為,任何一份工作都會牽涉到「對他人」做無回報的付出,不論是自願還是被迫,工作常是離開自我的一種訓練。

工作熱忱與實現

吊詭的是,不論在公部門還是私部門的員工,如果無法將服務對象放入自己「活著像個人」的vision(願景)當中,這工作基本上只是一份拿來交房租水電、購物卡債、或是出國旅遊帳單的生活支援而已,我這裡說的是一種工作熱忱,通常與薪資報償無關,是單純的自我實現。

我喜歡談工作與願景的關係,因為這是除了現金報償之外,最能激動自己努力工作的因子。十多年前我回台,看見公共行政研究的某些缺口,執意多走一些路創造些新的東西,然而,對比教授固定薪水,這些額外的創新工作都會沖淡時薪,甚至影響到家庭或信仰生活的時間。

工作需要熱情

能夠在困境中樂此不疲,在旁人看起來沒有直接報償的區塊投注心力,又面對看起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甚至在一線專家唱衰的初期悲觀氣氛中堅持到底,最後走出了一條事先沒看見、但是比起自己想像更為寬廣的道路,這或許才是工作中「活著像個人」的人生。

你有比柴米油鹽更高一點的人生願景嗎?你的願景中有不相干他人福祉的提昇嗎?你願意花自己的時間冒險創新嗎?目標立定之後你會不顧一切衝刺嗎?如果缺乏這些「熱情」特質的工作,有能力躲到公部門的人,也一樣不會覺得是「像個人」在工作吧!

或許,要活著像個人的第一步,就是要少一點怪罪環境,多一點冒險與吞敗再起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