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 影響力猶在 重建財政秩序+歐巴馬到廣島致意 核安問題受矚目+生活圈隨年紀轉變 難以聯繫友誼 (20160531 國際現場-嚴震生)

醒報編輯部 2016/05/31 12:00 點閱 47521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記錄整理:楊尚為、謝宜帆

一、G7 影響力猶在 重建財政秩序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 7 大工業國家在日本召開的高峰會剛結束,除了美國跟日本以外, 還有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這七大工業國家一起來開會,應該是有他們共同的利益及目標。

會議剛開始,各國就擔心落入美日的圈套裡,認為這兩國企圖主導議程,成為向中國施壓的一個工具。這7 大工業國家,是否有哪些共同的利益?例如,歐洲國家關心的是恐攻及難民議題; 日本則是關心南海及經濟議題。請嚴老師跟我們分析這一次在日本舉行的G7 高峰會,這7 個工業國家達成哪些協議,彼此之間又有哪些矛盾?

嚴震生:8 年前日本在北海道舉行高峰會時還有8 個國家,我自己有參加過之前的會議,就看到各國有很多關於G8 的宣傳。為何會變成7 大工業國家?這是因為2014 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又跟烏克蘭發生衝突,就被G7 這些國家杯葛,並且沒有參加那年在俄羅斯舉行的高峰會, 於是就變成現在的規模。

另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還特別在會談中提到2 年前應該要舉行高峰會的索契,表示已在幾個月前和普丁做了一個非正式的見面;代表日本作為一個東道國,即便俄羅斯沒有被邀請, 至少日本與俄羅斯保持了溝通管道的暢通。日本也許有自己的考量,可能是為了要牽制中國。

G7 的國際影響力猶存

現在的G7 加上俄羅斯,他們對於國際的影響力是否還那麼大?我們知道1975 年開始聚會後,到了1990 年俄羅斯加入的G8,到2014 年俄羅斯退出又變回G7,這八大工業國中,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另外還有加拿大跟義大利,過去佔全國GDP非常高, 現在已不到50%。因為有印度、巴西等新興工業國家的興起;幾年前我們看到G20,就是世界20 大工業體,包括歐盟在內,這個組織(G20)就越來越重要了。

當然很多人認為G7 會被排除在外,可是他們同質性較高,尤其在俄羅斯退出後,都是民主國家,而且是高度發展的工業國,
比較容易談出一個共同的經濟政策,或者是歸納出對國際經濟的共同看法。這也是這次開完會之後,G7 能做出同一陣線的政策, 並在9 月中國杭州G20 的會議上提出。

各國關注議題不相同

主辦國日本要面對的是全球經濟衰退的問題。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說,日本或全球經濟衰退,還是和消費不足有關,有點像生產過剩;如能源價格也偏低,刺激消費就是日本與加拿大比較願意提出的對策,來促進經濟成長; 可是,德國和英國的看法就不完全相同。

安倍提出,如果現在不嚴肅面對經濟衰退的問題,現在的情況會不會又要再度面臨2008 年之後,另一波金融海嘯?各國勢必要作出不同財政的政策調整。日本也認為,各國有其不同的經濟情況及政策,這方面不能完全一致;至少在貨幣政策方面,大家都不要惡性的競相貶值;而在經濟結構改革方面,各國應該會有一些共識。

另外,日本看到經濟成長的機會,就是自由貿易協定,特別是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現在已經談完,不過還在簽署當中, 包括日本、美國都要通過之後, 才能正式開始。美國和歐盟國家談論的大西洋夥伴自由貿易協定(TTIP)也在進行當中。

另外一個隱憂是,英國正在玩「脫歐」(Brexit),我們不確定會不會造成衝擊。歐巴馬訪視英國時,提出希望英國不要脫歐;英國首相卡麥隆也表明不想脫歐的立場,不過這項議題還是要交給全民公投;日本也不希望英國脫歐;大家都希望英國待在歐盟,因為可以預期對全球經濟還是會有衝擊。

當然另外還有其他因素,包括難民的議題。例如,最近天氣比較暖和,又有難民開始嘗試度過地中海,船難也特別多,死了好幾百人。歐洲也比較關心恐怖攻擊,又會造成其他問題。

全球大環境影響政策

所以整個G7 並沒有在經濟方面達成很大的共識,但是基本上日本有提出一些看法。在日本舉行高峰會,對首相安倍個人的支持度是有幫助的;日本馬上要進行參議員的選舉,安倍希望能繼續保持優勢,執政的時間能更長。畢竟這是安倍和美國之間很重要的一環,如安倍這樣民族主義很強的國家領導人,又配有美國的政策,是美國以日本為重要角色,為了重返亞洲。所以安倍這次這樣舉辦,與大環境有關。

問:請教嚴老師,這7 大工業國的會議,當然在關於財政政策跟保持金融穩定的建議是有幫助,不過是否會影響到國家的利益,例如各國是如何看待G7 訂定的國際秩序。從好的方面來看,是維持秩序;從壞的方面來看,似乎是讓G7 更增加聯合壟斷的力道。

嚴震生:當然,我們剛講過, G7 都是較為成熟的工業化國家, 另有一個重點是都施行市場化經濟,但是有些國家開放的程度不完全一樣。如此一來,以自由化經濟的解決方案來面對全世界的國際經濟秩序,這樣的解決方案是不是一定合適?這是值得討論的,所以我剛才說,G20 比較適合來解決全球的問題;至少他們把立場調整為一致,對他們各國還是好的。

二、歐巴馬到廣島致意 核安問題受矚目

議之前,特別到廣島一趟,走訪當年二次大戰時原子彈爆炸的地點,表示紀念。其實二次大戰的發起者和受害者,都是日本。所以,歐巴馬這次的行動有其意義,當然也有不少爭議。究竟要安慰日本人民受到傷害?還是要譴責日本政府發動戰爭?請嚴老師分析一下。

歷史造成兩樣身分

嚴震生:我們看到在G7 之前, 歐巴馬總統特別去廣島致意,畢竟美日之間,雖然關係非常好, 但是日本人總覺得他們是二次大戰結束時原子彈爆發的受害者, 的確日本是目前唯一一個被原子彈攻擊的國家。

對美國而言,做出投放原子彈這樣的決定,也是情非得已, 因為各界認為如果當時不使用原子彈,為了攻下日本國土,可能會造成更多傷亡和悲劇。可是, 美國不是戰爭的發動國,它是在「珍珠港事變」後,才加入二次大戰,擔起結束戰爭的重要角色。

如果說要美國為了投下原子彈道歉的話,似乎有點不合理, 畢竟日本是侵略者,美國只是做出回應。然而美國在戰爭使用的手段上,有些落下話柄。一般而言,在國際戰爭中,各國只能攻打敵國的軍事設施、和軍人作戰,不應該殺害無辜的平民百姓,這就是戰爭裡應該要遵守的規矩。

可是美國投下原子彈的時候, 說實話是完全沒有區隔的,不論目標圈內的人事什麼身分,都受到原子彈輻射影響到健康、甚至是對生命造成了威脅。這樣一個沒有區隔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確實傷害到當時的日本平民,所以這是歐巴馬要表達的,可是美國依然不會為此事表示道歉,只能展現出誠意。

特別是,歐巴馬上任後在2009 年底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那時候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就是1945 年受害的日本小孩,長大成人後寫信給他。當時那個小孩6、7 歲,媽媽在那次原子彈爆炸後的三個月不幸過世,他本人也在那場浩劫後終生帶有殘疾,歐巴馬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其實就已被感動到,只是任內多次訪問日本都沒有適當的時機公開對二次大戰後的事情表示,剛好這次有機會回應,雖然他並未對過去的歷史做出道歉。

致意已是面對過去的作為

其實,美國人也認為歐巴馬沒必要道歉,甚至日本人也不完全認為美國應該要向國人道歉。但是,歐巴馬還自己親手摺了紙鶴,到廣島當地的原爆公園獻花致敬,我覺得這讓日本人的感覺是窩心的,可這也引起另外一個討論。有人說,今天美國的領導人已經向日本致意了,那日本是不是也該為了他們發動太平洋戰爭跟美國道歉?

並且日本也該為二次大戰做出許多無差別攻擊的行為,向韓國、菲律賓、中國大陸等,在不同的首都表示歉意。這可以說是「一劍兩刃」,日本希望他們遭到原子彈攻擊的受害者身分、經驗,能夠被國際重視,但是當他們提出這樣的訴求時,大家就會自然思考到為什麼日本會被投放原子彈?是不是因為日本當時主動發起戰爭?日本應該為了他們過去的行為來負責。

美仍擁有眾多核武

問:進一步想要來請教,歐巴馬在任內一向都是反核,這次他前往原爆的紀念館,對於他反核的理念也受到各界檢視,在他8 年的任期裡,究竟做了哪些動作?好像,反核人士對歐巴馬在反核的執行政策上,並不是那麼滿意?

嚴震生:確實歐巴馬在幾年前展開了全世界的核安高峰會,這表示他很希望能將核子武器完全解除,不讓世界在處於核武的陰影之下。可是,截至目前為止, 根據各國的統計,俄羅斯現在擁有的核彈頭是7500 顆、美國則是7200 顆,反觀位居第三名的法國只有約300 顆,後面還有中國、英國、印度等國家。無論如何,美國和俄羅斯擁有這麼多核彈頭,可以毀滅世界好幾次,到底什麼時候能夠全數銷毀?

另外,美國總是把北韓這樣的新興核子國家當作箭靶,北韓現在擁有的核彈頭只是個載具,武器並不成熟,不然它也是一大威脅,特別是對於鄰近國家的日本而言。所以,很多人都會質疑美國到底要不要解決核安的問題? 然後再回頭去審視廣島的歷史。

歐巴馬等於是面對著一個現實的挑戰,對於歷史他可以做出表述,但是他並沒有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我想,很多人想要看到的是,儘管歐巴馬對歷史有所交代,可是受到核武威脅的現狀是否能有所改變?

問:我最後想請教的是,美國和日本目前結盟的情況,特別是在南海方面,對抗中國,他們彼此間的戰略關係是如何?

美對日有所袒護

嚴震生:我認為,美國和日本都不是南海的「主權主張國」或是「聲索國」,但是美國強調航行自由,因此覺得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是很不對的行為,還予以譴責。可是日本最近和台灣發生的沖之鳥礁爭議,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美國常常在很多事情上,不能夠保持一致的立場,這也是每次美國在發言時,都會引起中國很大的反彈。

因為,沖之鳥一個榻榻米大的礁,然後日本把它當成一個島去宣布它的經濟海域,美國從來都沒說過任何話,而今天中國做同樣的事情,美國卻在旁邊說三道四,甚至還配合日本在這次G7 講到各項的三個原則,認為不應該改變現狀。

那日本在改變現狀的時候,美國的態度又是如何?縱使日本和美國的關係是很好,可是他們一起來對抗中國的時候,美國在立場上還是應該要有一致性。

問:感覺上,中國也會利用他們兩國之間的矛盾?

嚴震生:當然是希望能夠利用。只是現在看起來,比較有可能的是,歐巴馬即將卸任,日本也不可能會全然聽一個所謂的「跛鴨總統」發表的看法,何況安倍還有好幾年的執政時間, 所以他沒必要配合歐巴馬。再者,萬一美國今天就任的是一個非國際主義、採取孤立主義的川普,甚至對自由貿易協定,包括TPP,是非常反對的;這個時候, 日本該怎麼辦?所以我覺得,美國今年年底的選舉,畢竟我們知道在上個禮拜川普已經拿到南達科他州過半數的黨代表支持,所以已經正式成為共和黨的總統提名人了。這樣的情形之下,我覺得日本也應該心裡要有所準備。

三、生活圈隨年紀轉變 難以聯繫友誼

問:芬蘭的研究顯示,人們在25 歲時最喜歡打電話,這個時候是和朋友連絡的高峰期,一但過了25 歲,朋友的數量就會開始減少,一直到了39 歲以後, 兩性之間平均對外聯絡的數量, 女性會漸漸的減少,男性則大幅下滑。

感覺上年輕時交的朋友,兩人之間的友誼容易長存,年紀大以後,人們很少交新朋友,朋友也會越來越少,不曉得嚴老師怎麼看?

女性容易維持友誼

嚴震生:我最近參加國小同學會,發現即使大家在家庭或職業上有著不同發展,依然可以回到過去那種孩提時的交情,彼此之間不存在著利益關係,大家見面時也都感到很開心。

我也發現小學五六年級以後, 女同學之間的連繫比男同學頻繁,此時也是大家最重視同儕的時期,一直到大學畢業後正式進入職場,剛開始大家可能起步都差不多,有可能也有人唸了研究所,所以25 歲以前會到達一個高峰。

然而隨著在職場上不同的發展,甚至是走入婚姻以後,自由度也和單身的朋友不同,所以彼此間的聯繫會越來越少,職場上難免也會有所鬥爭,因此朋友的數量並不會增加太多,但是一般而言女性還是會維持比男性多的固定友人,預估多了20%。

男女之間連繫友人的差距到了39 歲差異最大,而女性到了90 歲都比男性更會連絡友人,我認為這是社會一般的現象。當我們談到辦同學會時,如果有一位女性聯絡大家會比較容易聚會,男性則比較難做到這件事。

另外,如果25 歲以後和異性朋友間的連絡減少,相對的原本的生活空間也會限縮, 這可能也是造成台灣晚婚、少子化的原因。

問:分水嶺之所以會落在25 歲,會不會是因為學校的同學和辦公室的同事,兩者之間的相處有些不同,雖然我們25 歲以後還是交了很多朋友,而這些朋友多半是同事,換了工作後還會互相連絡,但是在職場上的關係還是比較偏向爾虞我詐,不知道嚴老師有沒有這種感覺?

生活工作疏於聯繫

嚴震生:研究提出許多可能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工作消磨了我們,工作占據了我們太多的時間,以至於減少我們和朋友連絡的時間,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來自我們興趣的改變,年輕時我們所玩的東西和進入職場後興趣的改變。

或是當我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對舊友誼產生了衝擊,例如我的大學同學們讀的領域相近, 之後進入職場,兩人擁有非常強烈的競爭關係。此外,兩人之間的觀念改變也會影響我們持續保持聯絡,我們因為進入職場看到更多的事情,學生時代單純的想法也會跟著改變。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和我們要負得責任有關,年紀增長之後,慢慢的我們需要負擔照顧家庭的責任,工作後開始想要回饋父母, 因此沒有時間給沒有利害關係的朋友。

例如,有些人在年輕時正在發展他的事業,他很容易沒有耐心把時間給對他事業沒有幫助的朋友。

另外,回到我們的社會,由於科技和網路的發達,雖然容易和朋友連絡,但往往也看見一個現象,大家容易依賴社群網路了解彼此的消息,卻反而減少單獨經營的關係,有些人寧願在群組裡回應留言,也很少單獨和群組之一的人單獨連絡,回應群組裡的留言通常都是比較表面的,因此難以有較深入的關係。

與距離有關

最後一個影響的因素可能和遠距離相關,由於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工作難以見面,即使靠著現代科技聯絡,也不如過去因著頻繁相處來的緊密。

問:這讓我重新去思考交朋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一方面可能因為工作上的交集,可以靠朋友互相幫忙, 或是我們可以和朋友紓解壓力分享自己的苦悶,然而,剛才所提到這些朋友的功能,除非你是單身,如果當你擁有了家庭之後, 家人之間的互動就會變得比較多。

嚴震生:確實是如此,如果你今天已經結婚,遇到公婆或婆媳之間的問題需要處理,你就會和結了婚的朋友彼此分享,如果雙方都有孩子,自然會開始討論和孩子有關的議題,例如哪個小兒科醫生比較好,如何預備小孩子以後要就讀的學校,因此交友圈會開始限定在和自己相似背景的朋友,而不屬於這個圈子的朋友就會慢慢的淡掉。

回過頭來說,我們也是在25 歲之後,生活的方向開始出現差距,在大學時期原本同質性高的朋友,在職場上有著不同的發展,而此時,心裡的感觸就會特別深刻,反觀小學同學之間,在出社會後比較不會在乎那樣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