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區處處 漁民何去何從? (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11/03 12:10 點閱 1507 次
台灣沿岸漁業持續枯竭,經濟魚種數量大為減少,小規模漁民的生活將陷入困境。(photo by 網路截圖)
台灣沿岸漁業持續枯竭,經濟魚種數量大為減少,小規模漁民的生活將陷入困境。(photo by 網路截圖)

繼索馬利亞海域被政府列入危險區域後,「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表示沖之鳥海域也同樣屬於高風險作業區,漁民若要強行進入捕魚則須自求多福,此番結果引發漁民憤怒。

若非我國沿近海漁獲有限,難以維持生計,漁民又何苦冒險跑到危險海域捕魚呢?政府官員應該要有同理心。

經營近海漁業為要

由於國際公海多數被劃入臨海國家的二百海浬專屬經濟海域,使得公海可自由捕魚的面積大幅限縮,加以國際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各鄰海國為維護其所屬經濟海域內的漁業資源與當地漁民生計,對付非法捕魚的手段也越來越激烈(如阿根廷海警擊沉在該國海域非法捕魚的中國大陸漁船、越南政府公開炸毀非法捕魚外國漁船等)。

為此,主要捕魚國家如日本,多將輔導重心從遠洋轉為沿近海及養殖漁業(遠洋漁業產量只占總漁產量的7.7%),充分利用國際貿易組織(WTO)和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平台,促進水産品國際貿易發展並透過「水產白皮書」隨時檢討修正漁業政策與執行力,讓漁業轉危為安。

台灣政府如今還是以遠洋漁業為主體(遠洋漁業產量占總漁產量的63.8%)卻又無法有效管理致遭歐盟舉黃牌,未來遠洋漁業經營勢必日趨困難。台灣政府應該積極協助業者因應,而不是消極要求我國漁船不要進入危險海域捕魚。

制定應變談判SOP

台灣與鄰國日本、中國、菲律賓、越南等海域多有重疊,各說各話的情況下,我國漁船出海作業經常遭到鄰國官方武力或海盜威脅,輕則罰款贖人,重則船毀人亡、命喪異鄉,難怪台灣年輕人沒意願上船工作,只能仰賴外籍漁工。由於漁業資源越來越稀少,可預期未來這樣的爭端會層出不窮,緊張局勢升高。

我國政府應該針對這些突發狀況制定完整的應變標準作業流程,平日即加以演練隨時檢討修正(包括護漁規模暨措施、必要證據收集暨分析、救援方案、談判團隊等),一旦發生真實事件時各部會便可以迅速做出回應,畢竟全力護漁給漁民一個安心的作業環境是政府的基本責任,不容迴避。

漁政官員管理鬆散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過度捕撈、非法捕魚、海域汙染、氣候變遷、外來種入侵和棲地被破壞、管理鬆散等因素,造成台灣沿岸漁業持續枯竭,經濟魚種數量大為減少,小規模漁民的生活將陷入困境。

農委會漁業署官員對外宣稱為資源復育及減少捕撈壓力,已積極推動收購老舊漁船、獎勵漁民主動參與休漁、實施魚苗放流等政策,成果卓著並受到高層讚賞步步高升。然而,監委調查報告卻明確指出,政府多年來針對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惡化改善施政成效不彰,戳破漁政官員長期謊言,再不拿出辦法對應,四面環海的台灣很可能成為「無魚之島」。

漁業走回沿近海是未來趨勢,為了有效復育沿岸漁業資源,小英政府應大量換血提升行政效能並全面檢討多年從事漁業資源保育管理的效益,以及實施與人工魚苗放流配套的相應管理措施,同時配合增殖漁業推動,全面提升我國沿近海漁業資源,讓我們的漁民朋友不必涉險可以在自家海域安心捕魚。

處方已經開出,就看小英政府買不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