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原是葡牡蠣 我養殖技術突破

林燕愉 2016/10/20 18:41 點閱 10425 次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講解牡蠣人工苗的好處。(photo by 林燕愉/台灣醒報)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講解牡蠣人工苗的好處。(photo by 林燕愉/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林燕愉台北報導】原來我們平常吃的蚵仔是葡萄牙牡蠣!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所長陳君如在20日的研究報告記者會上為台灣蚵仔正名。科研團隊還開發了人工養殖蚵苗的技術,大大有利於國内牡蠣養殖業的發展。研究人員蕭聖代表示,確認牡蠣的族群及其遺傳多樣性,有助於海洋資源的保育。

水試所研究人員戴仁祥指出,研究利用生命條碼(DNA barcoding)方法最終確認台灣牡蠣為葡萄牙牡蠣,而非過去認爲的太平洋牡蠣。另外,還證明了台灣牡蠣相較於歐洲的牡蠣,遺傳變異性更高,台灣是葡萄牙牡蠣的原鄉。而此研究已刊登在國際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獲得學界肯定。

在牡蠣養殖產業方面,該團隊還開發出人工蚵串生產技術。陳君如表示,過去漁民在養殖牡蠣等貝類水產時,都是「看天吃飯」,完全靠自身經驗判斷牡蠣苗的生長情況。而有了人工技術之後,就可以減少其他物種附生的競爭性,不受颱風等天氣季節的限制,穩定牡蠣苗的產能;同時培育出更優良的牡蠣品種。

蕭聖代指出,一般情況下太平洋牡蠣和葡萄牙牡蠣沒有太大區別,只有養到極致時,太平洋牡蠣體積上會大許多。此外,台灣牡蠣的遺傳多樣性較高,未來應該要多加對貝類棲息地的環境保護,及其種類引進的管理,以此保護台灣的海洋生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