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爭就業卻想多多休假的社會(林建山)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6/09/28 11:31 點閱 2026 次
對勞動參與率已然退降為亞太區域新興市場經濟體末段班的臺灣而言,最近激越少數「勞動團體」拚命爭取「更多休假日」的抗爭行動,特別顯得弔詭。
對勞動參與率已然退降為亞太區域新興市場經濟體末段班的臺灣而言,最近激越少數「勞動團體」拚命爭取「更多休假日」的抗爭行動,特別顯得弔詭。

「勞工休假該多少」原屬於一國勞動市場供需的勞動條件之「工時」,是契約中相當偏小的可協商事項,在最近一年多時間,因為政黨政治「唯對抗至上」的想法作梗,竟陡然小事化大變成搶佔社會版面的夯熱議題,甚至成為蔡英文新政府新經濟治國政策抉擇的最顯學,更是最近翻騰國內政經情勢動盪的新變數,著實令國人納悶。

我勞參率偏低

對勞動參與率已然退降為亞太區域新興市場經濟體末段班的臺灣而言,最近激越少數「勞動團體」拚命爭取「更多休假日」的抗爭行動,特別顯得弔詭。

勞動參與率是指包括就業者與失業者在內的勞動力,占15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比率,其高低取決於社會潛在勞動者對「工作所得」與「休假閒暇」的選擇偏好;當一個社會出現經濟成長動能不足、整體投資水準偏低、就業關聯社會福利太好,而且非勞動所得來源多機會也大之時,其勞動參與率就會出現日益偏低現象,恰恰可以映現過去廿年來臺灣社會演進的悲歡狀況。

早在1970到1980的經濟蓬勃飛揚年代,臺灣勞參率曾經高逾80%以上,綜效肇致「臺灣經濟奇蹟」以及「臺灣錢淹腳目」的社會繁盛豐華。

但是經過李扁執政「經濟鎖國自閉」20多年以來,以至最近半年多政黨輪政「全面鎖國政策」的效應衝擊,目前臺灣的勞參率已然只剩58%,與整個亞太區域平均勞參率61%水準相比,臺灣已是最遜色、最偏低國家;倘若更進一步扣除掉失業率4.08%,即表示今天臺灣社會的整體就業率僅54%。

小確幸扼殺整體環境

以如此背景條件狀況看,臺灣勞動市場供給能量勢必益發嚴重低緩,也映現出國家勞動能量、資源閒置情勢的當然嚴峻冷肅;國際經濟觀察智庫機構皆已警告,臺灣已然是個「寅吃卯糧的社會」,一旦老本蝕光吃盡,「人才出走、臺勞輸出」就會是個另類的必然結局。

當今天臺灣社會在爭搶「休假價值」並予以無限上綱之際,可千萬不可忘卻,任何「休假」都是建立在「有工作」、「有職業」、「有足夠工作機會可供選擇」之基礎上的一種「職涯價值」。

而這一次所謂「勞團」大張旗鼓爭取「縮短工時」及「增加七天例假」,所真正能夠增潤的「小確幸」,頂多只及於54%勞動人口,並不可能肇致整體「國民福祉」的提升,但其兩面刃效應卻足以嚴重傷害整個國家的投資營商條件、臺灣經濟吸引力及全球競爭力,其最終結果也必然扼殺臺灣勞動市場的「就業機會」多寡。

爭取工作創造價值

事實上,處在今天這個無國界、快速激烈競爭的全球化社會,鮮有一個國家的國民,會抗爭計較「輕鬆休閒放假時間」究竟應多或應少問題,普遍看得到的反倒是,哪一個國家社會正處在全球化競爭場域中,其能爭取得到的,可供各該國家人力資本賣力以赴的「工作機會」究竟有多少?

這也充分顯示出,一國國民的「工作價值觀」及面對「可工作機會的基本態度」,足以導致一個國家經濟體提高經濟吸引力及全球競爭力,使國家經濟繁榮壯盛、國民福祉普遍高升的關鍵性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