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使學生變成打工族? (林柏寬)

林柏寬 2016/09/07 18:32 點閱 1522 次
私立大專院校申請助學貸款的人數每年約25.4萬到28.1萬人,這個數字是公立大專院校每年6.3萬到7.1萬人的4倍。(photo by 網路截圖)
私立大專院校申請助學貸款的人數每年約25.4萬到28.1萬人,這個數字是公立大專院校每年6.3萬到7.1萬人的4倍。(photo by 網路截圖)

新學期開學,年年上漲的學雜費與雜支,逼迫大學生要靠「打工」減輕生活壓力。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報告顯示,超過8成的大學生有計畫在這個學期去打工,平均每個月需額外花費63個小時,期望每月能賺到18K,賺足生活費與學費。

台灣高等教育氾濫的惡性循環下,有超過8成的台灣父母認為大學教育是子女達成人生目標的關鍵,但是令人感傷的是,高達44的父母認為難以負擔小孩子就讀大學的費用。

學貸人數屢增

因為如此,民國98學年度至102學年度的五年期間,私立大專院校申請助學貸款的人數每年約25.4萬到28.1萬人,這個數字是公立大專院校每年6.3萬到7.1萬人的4倍。全台灣平均每年有超過30萬名學生申請助學貸款,金額從十萬元到上百萬元都有。

當蔡英文總統幾天前出席青年政策論壇,與百名青年對談時,再度提出她競選總統時的教育新構想,鼓勵18歲年輕人先投入職場,政府會協助設立「教育帳戶」,由政府、僱主撥錢,再加上個人存入的薪資。如此,年輕人工作2、3年後即可存下進修教育經費,未來唸書不用擔心學費問題,並能累積實務經驗,貼近社會實際脈動,學習獨立思考。

這樣的概念類似於英美兩國的「空檔年」,英美兩國的高中生在畢業後可以選擇不立即進入大學,利用一年的時間工作、旅遊或擔任各種活動的義工,嘗試發掘自己的職業潛能,評估自我的興趣專長,並為自己存下一筆求學的資金。

正視念書困境

國內技職體系的龍頭台科大亦在兩年前率先推出「保留入學資格」的條款,鼓勵學生考上台科大後,可以有兩年的時間工作。工作期間不僅可以回到台科大修習基本課程,回學校唸書後,工作經驗也能抵免實習學分,大學三年就畢業不是夢想。要是學生找不到工作,學校還幫忙學生媒合工作,可惜的是,這兩年來僅有「兩」名學生申請。

台灣過去僅有23所大學,現在卻有160多所的大專院校,高等教育質量失衡的亂象積弊許久,造成技職現場人才的空洞。教育的初衷本是要讓窮人翻身,但是固著的文憑主義思維卻讓許多經濟不甚充裕的學生寧願揹學貸、趕場打工,也不願意正視自己唸書的困境,思考先工作再唸書的可行性。

唸書時借錢,畢業工作後面臨22K低薪的折磨,還要被學貸還款逼得喘不過氣來,正是這代年輕「窮忙族」的無情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