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常負面 醫:要學習和活動

陳立馨 2016/08/25 17:15 點閱 11001 次
根據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在老年期有自我統整與悲觀絕望的發展衝突。(photo by pixabay)
根據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在老年期有自我統整與悲觀絕望的發展衝突。(photo by pixabay)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陳立馨台北報導】「我老了沒有用啦!」根據國健署調查,有近4成長者都認為自己是社會的負擔。心理學發展理論指出,老年期有自我統整與悲觀的發展衝突,台大醫院精神部謝明憲醫師表示,想活得快樂就要「持續學習、活動身體」。

根據國健署104年「健康行為因子監測調查」,電訪2,4723位15歲以上民眾對老人的看法。有近6成長者(65歲以上)認同「老人有解決問題能力」,民眾表示認同的高達8成;超過5成長者認為「老人是體弱多病」,但僅2成8民眾同意;另有,近4成長者認為「老人是家人和社會的負擔」,卻只有近2成民眾同意。

「為何老人對自我的想法與民眾會有落差?」根據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每個階段都有其各自要解決的衝突,在老年期,當老人回顧過往,坦然接受過去的一切,並加以肯定,便會有「自我榮耀(統整)」的價值觀;相反的,若是老人認為自己一生無法尋得意義,也無法接受生命將盡的事實,則會陷入「悲觀絕望」的處境。

台大醫院精神部謝明憲醫師提供銀髮族「養心」秘訣,幫助長者能活的正向,他表示,老年人要秉持「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的精神,不要退休就放棄原本規律的生活,鼓勵長者每天要安排行程,幫助自己不斷學習與參與活動,積極且適當的使用軀體與腦力。

年近80歲的余陳杏奶奶表示,她會定期爬山及健走,「我每天都會健走一萬步喔!」,她也同時展示電子手環上的計步數值,告訴其他的老人們:「要活就要動!」孫女李昱玟說,自己每1-2週會回去探望,看到奶奶很會安排自己的運動生活,生活自主能力很好,「我最多只有幫忙買菜和生活用品而已。」

余陳杏奶奶也說,自己每個月也會固定參加安養院的關懷,探訪院內的長者們,「那裡的老人家看到我都好開心呢!」她也覺得探訪老人是很快樂的事情,證明自己不只可以活得健康快樂,也可以成為幫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