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移民的天堂、窮人翻身的機會」,在上個世紀,這種觀念根深柢固的深植在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心中,尤其廿世紀40年代起台灣人也有「去、去、去,去美國」這樣的心態,家長望子成龍,千方百計要把孩子送到美國去,不論是去留學或打工。印裔法籍導演普拉雄特內爾執導的《歡迎來到美國》,讓人感觸特別深。
不同於一般寶萊塢電影的歌舞昇平,這部電影也並非完全寫實,不過導演在他第二部執導的長片一反數位電影的潮流,採用了超16釐米底片來拍攝,讓這部設定在上世紀80年代背景的時代氛圍格外濃厚。
村民嚮往美國富饒
故事設定在上世紀的80年代印度北方小村吉瓦埔,因為有位村民到美國打工發了財,不但衣錦還鄉蓋了新房子,還替窮姪子風光娶親,使得村民特別嚮往美國。直到姪子的兩個兒子長大,長子烏迪也在母親的殷切期盼下赴美,次子拉瑪雖對母親一向偏愛哥哥心有不滿,但對烏迪去了美國卻音訊全無,也不免非常擔憂。
烏迪終於自美國寄來家書,全村的人都欣喜若狂,而信中以圖文描述的美國生活,村民也自有一套解讀方式。例如村民從未見過熱狗,看照片中美國人烤熱狗夾在麵包中,也依樣畫葫蘆,烤胡蘿蔔夾麵包。
劇情節奏曲折明快
緊接著,故事急轉直下,隨著父親意外身亡,烏迪也斷了音訊,讓母親非常傷心。拉瑪在好友拉魯鼎力支持下,出發尋找哥哥烏迪,而這趟由偏鄉到大都市的旅程,卻讓他一路發掘了家書及烏迪失蹤背後的秘密。
故事發展曲折,導演的節奏明快,畫面呈現出印度多彩繽紛的人文風景,戲份則集中在蘇瑞吉沙瑪飾演的男主角拉瑪,距離他上回演出《少年Pi的奇幻漂流》已有三年,他更見成熟,眼神流轉盡是戲味。而曾在《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飾演門僮、表現亮眼的東尼雷佛羅里,他依舊扮演綠葉,但戲份不多。
先進與落後國家對比
導演運用詼諧的手法,由印度偏鄉遙望遠不可及的美國,猶如《上帝也瘋狂》的非洲土著撿到可樂瓶,覺得是上帝顯靈一般,呈現落後與先進對比之趣。《歡迎來到美國》因為劇情起伏悲喜交錯而奪下日舞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開羅國際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不過對比台灣導演萬仁的美國夢,在三段式《兒子的大玩偶》中《蘋果的滋味》單元,50年代的台灣工人被美軍撞了,妻子偕子到醫院探視,吃起美軍探病送來的蘋果格外香甜,竟心存感謝,孩子們甚至在廁所裡打起瘋狂的衛生紙大戰,同樣是以對比反諷手法,雖然《歡迎來到美國》是長片,劇情曲折豐富,但後者似乎意境更高。
時代更迭,隨著美國經濟衰退,美國已不復當年的影響力,於今來看中外導演拍的美國夢,格外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