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5月30日發佈2016年度IMD世界競爭力排名,香港扳回一成,重新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但海峽兩岸的全球排名則同告滑落,之所以會造成此一變化的背後變數原因,以及會對未來兩岸互補合作發展前景,產生如何重大的影響,由於正值臺灣政權移轉敏感時刻,因此更引起各方面的密切關注。
領頭四強國家大洗牌
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乃自1989年開始公佈,2016年共針對61個經濟體進行調查及排名,並訪問了5,400多名全球各地商業人士。IMD世界競爭力中心評估競爭力的四大標準是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礎建設,每項又涵蓋多個分類評判因素,總計分標準超過340項。
IMD世界競爭力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柯波里思(Christos Cabolis)表示,新加坡、香港、美國和瑞士四地,是長期佔據世界競爭力排名四強的經濟體,在高位排名的前五大國家中,任何一個經濟體的排名地位,都很可能會因為其他經濟體的若干微小變化所左右。傳統競爭力「四強」國家,在2016年再度內部洗牌,過去三年都榮登競爭力榜首的美國跌至第三,2015年排名第四的瑞士則一躍上升至第二。
亞洲經濟體競爭力均大幅滑落
儘管香港和新加坡位列前茅,但年報研究顯示,2016年度世界排名,亞洲整體競爭力較2015年出現明顯下降,拉美經濟停滯不前,在排名中落後,而東歐國家經濟表現搶眼。,歐洲排名進步最大的多為東歐國家,其中拉脫維亞(Latvia)、斯洛伐克(Slovak Republic)和斯洛維尼亞(Slovenia)的排名均上升六個名次。
從整體來看,所有亞洲經濟體的競爭力幾乎都在2016年度均有不同類項指標的大幅下降,臺灣排名第14位(跌三個名次)、馬來西亞第19位(跌五個名次)、中國大陸則排第25位(跌三個名次)、南韓第29位(跌四個名次)。退步最明顯的是印尼,從第42位跌至第48位(跌六個名次)。
亞洲經濟體競爭力普遍下跌,是受大宗商品價格滑落、美元走強,以及公共和民間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惡化影響。香港之所以能逆勢而上,主要得益於當地對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持續承諾。
中國「政府效率」「基礎建設」轉趨薄弱而滑退
年報負責人、IMD世界競爭力中心主管布里斯(Arturo Bris)教授剴切指出,一個國家當下的經濟成長並不能保證未來的競爭力,但是,所有2016年度世界競爭力排名前20位的國家社會經濟體,都有一個共通特徵,亦即都共同專注于「創造有利於營商發展的條規」以及「有形及無形基礎建設」兩大核心事項,以及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政經體制。
亞洲的中國與中東的卡達等地,儘管2016年度經濟表現非常不錯,但卻在諸如「政府效率」和「基礎建設」等其他因素上,轉為較過去薄弱而滑退。
中國競爭力排名下滑三位從22名跌排到第25名,最主要原因是新常態經濟放緩,出口受挫。而國家財政穩健性動搖,及金融體系債務及赤字飆高,帶來整體競爭力的搖擺不振,更回過頭來,衝擊實物經濟部門的發展績效所致。中國製造業大外移,也造成中國整體經濟競爭力的大受挫折。
兩座大山障礙拖累臺灣競爭力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16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在61個受評比國家中,臺灣排名第14,較上年退步3名,在亞太地區臺灣排名維持第3,僅次於香港、新加坡。此與過去高踞第6名的曾經輝煌,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四大類別競爭力指稱排名中,「政府效能」排名續持在61國之中的第九名,與既往年年相對落後之情況,已算頗有改善,但與整體政經態勢最直接最重要關係的「國家經濟績效表現」下滑四名、「營商效能」後退二名、「基礎建設條件」後退一名。
臺灣競爭力滑落,最重要原因,還是「國家經濟績效表現」大滑落,政府效能稍有持穩外,「營商效能」及「基礎建設條件」的大山障礙,影響特別大。
兩岸互利合作最能共同提升競爭力
IMD對兩岸提升世界競爭力的共同建議,特別值得兩岸主政當局重視:
一,臺灣經濟未來,勢必不可脫離中華大經濟圈,如此才能有效發動兩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高度互補與深度合作。
二,兩岸未來的產業經濟投資營運,都應當特別重視,類項重點,要有相對更大「所得效應」及「就業效應」者,對兩岸世界競爭力之共同躍進提升的幫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