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豬運送問題多 民團促產地宰殺

謝宜帆 2016/05/31 16:53 點閱 9540 次
民眾慣於選購的溫體豬肉,往往已在室溫狀態下,放置長達數小時,在食用的衛生安全上存有很大的風險。(photo by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民眾慣於選購的溫體豬肉,往往已在室溫狀態下,放置長達數小時,在食用的衛生安全上存有很大的風險。(photo by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謝宜帆台北報導】溫體豬肉真的比較好嗎?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31日在記者會公布豬隻從運送到最後販售的影片指出,消費者於傳統市場購買的豬肉,運送過程經過數小時,未冷藏、包裝的狀態,恐受到汙染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若能落實「屠體評級交易」在產地宰殺並透過冷藏運輸,較可保證消費者食用安全。

許多民眾傾向到傳統市場購買豬肉,主要的原因是可以親自挑選,同時也是認為溫體豬肉都是屠戶當天現宰的,在肉質上較冷藏肉品新鮮。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其實溫體豬肉多是在晚上11點至凌晨4點左右屠宰完畢,之後被運送到市場販售,再被消費者買回家。」

黃淑德指出,這期間長達10幾個小時,豬肉是完全沒有經過包裝及冷藏/冷凍處理,且民眾在選購時常會用手直接接觸肉品,無形中已暗藏許多細菌。消費者對溫體豬的迷思,讓業者常以此為販售噱頭,「這造成政府先前推行冷藏/冷凍肉品的成效不彰,以及肉品從業人員難以改變現有的運輸、屠宰系統。」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提到,曾訪問多間攤商,他們都表示若當天有剩餘的豬肉沒有賣完,往往是將肉冰起來隔天再繼續賣;也有業者表示,會交給餐廳、做成火鍋肉片等。這些都顯示,我們認知的溫體豬肉,其實在食品的衛生安全上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立委蔡培慧對此表示,即使改變既有的運輸模式會需要耗費許多資金,但以整體成本考量,若是能就產地進行屠宰分流配送,是較經濟實惠的做法。

她說,「政府應在主要養豬縣市協助建立合作社通路、擬訂相關配套政策,藉以達到冷藏運輸、區域供給的目標。」這其中的關鍵是能落實「屠體評級交易」,在產地宰殺豬隻,經過科學儀器評定等級,有別於活體屠宰、室溫運送,較可給消費者安心食用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