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新內閣人選持續發燒,多數還是新瓶裝舊酒無需過度期待,既然人民已做出選擇,好壞都需共同承擔,還好在民主國家可以利用下一次選舉來表達。對於部分人選因平日好針貶時政,屬大砲型學者而遭到阻擋,就不知最後結果為何?
學而優則仕?
此項爭議倒也點出了目前盛行「學而優則仕」的風氣,真的是一條好的出路嗎?許多原本傑出具聲望的學者(包括社運人士)進入官僚體系後,處處遭到派系、政客、財團等掣肘有志難伸,要嘛入境隨俗很快融入官場醬缸文化一事無成,要嘛黯然離開官場回到校園卻因為官時的言行,不再受到昔日學生或同袍的愛戴景仰而落寞一生。
這幾乎是這些年學而優則仕學者的共同寫照,儘管有少數離職後不再為人師表轉到酬庸肥貓機構安享餘年。然而面對這樣的結果國內不少學者(社運人士)仍如飛蛾撲火般前仆後繼,拼命透過為政黨擦脂抹粉、期盼能藉此擠進為官窄門,分享權力滋味,甚至拿公益團體背書作為晉升的墊腳石。
獨立性、超越性與批判性
這樣的學者不能稱其為知識份子,知識份子應該具有的條件,包括:獨立性,不能依附於宗教、政治、經濟等權力,其次是超越性,超越世俗的利益考慮;第三是批判性等特質;身為知識份子最大的功能與責任,就是透過他的言與行,能對他所處的社會甚至全世界產生「移風易俗」的作用且經常站在當權者的對立面監督政府,扮演防腐劑角色,故常不為當權者所喜,甚至淪為被打壓迫害的對象。
可惜在今日社會風氣的影響下,能堅持「知識分子就是要堅守反對黨的位置」的學者在台灣已成為稀有動物,目前國內充斥空有學位言行卻與其理想背道而馳的學者(才說只有腦袋壞掉的人才會想進政府工作,旋即同意接任國發會主委一職),這也是台灣社會亂象的主要根源之一。
鯨魚游大海
如同鯨魚要悠游於大海才會快樂,既然宮庭身段多,限制大,想當烏鴉難以討喜,不如脫下官服走向江湖來得灑脫自在,畢竟千年中國也不過出了一位魏徵,其先決條件是要有唐太宗的雅量否則早被貶抑或人頭落地。
儘管台灣已是自由民主國家,試問我們有過海納百川能尊重不同意見的領導者嗎?想進入體制內改革不過是自我催眠罷了!
古云「國之存亡,民之死生,寄於士大夫之人品高下。」唯有當國內學者能耐得住學術寂寞與權力誘惑,不再汲汲營營於入朝為官,更不會為做官而昧於專業良知犧牲民眾利益與昔日高舉的公平正義,台灣的未來才可期。